作为印刷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印刷机械行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第一,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共有印刷装备制造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年产值达175亿元人民币,比“十一五”初期(2006年)的130亿元累计增长34.6%。
第二,产品结构调整效果明显。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印刷机械行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印刷机械基本实现了高、中、低端品种齐全,中低端设备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要,还有部分出口到了国际市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新产品产值率超过了50%。
其中,“十一五”期间多色胶印机的研发和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各类单张纸多色胶印机2005年年产不到200台,但到2010年已经增加到了1323台,净增1100余台,改变了以往相关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第三,行业自主创新取得了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部分印刷技术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代表当代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喷墨数字印刷机、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等高新设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民族企业。
比如在计算机直接制版机领域,目前我国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自主品牌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了热敏、紫激光及紫外光(UV)等直接制版机的主流技术。
同时,我国还研制成功了喷墨数字印刷机,并成功地将之推向了市场;相关企业还研发了高速卷筒料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该设备的综合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十一五”期间,随着印刷机械制造企业加工技术手段和检测技术的升级,印刷机械主要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大幅提高。计算机在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产品的标准也逐渐与国际接轨,达到或部分达到国际标准。
绝大多数企业还按国际标准建立起了质量保证体系,并进行了安全标准体系认证,使产品的安全性能达到欧洲安全标准的要求。
第五,印刷机械行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国内印刷机械制造企业上海电气先后收购了日本秋山和美国高斯两家国际领先的印刷装备制造企业,促进了我国高端胶印机技术的发展。
第六,印刷装备出口取得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印刷机械行业克服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出口取得较快增长。2010年,我国印刷设备出口额达10.94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106%。记者 李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