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转战“本土化”
经历了价格战、服务战、概念战,开始进入“后价格时代”的中国家电行业正在转向技术研发层面的较量,而挑起较量的是打着“本土化”旗号的国外家电品牌。
抢先手跨国研发移师中国
日前,LG天津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在国内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中还是第一家。据悉,日本夏普公司也已将其亚洲家电研发基地从日本大阪迁至了上海浦东。该中心将进行面向中国市场的空调机、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的研究开发,目标是成为夏普在全亚洲地区的家电产品的开发中心基地。而就在今年上半年,摩托罗拉计划投资9000万美元,在北京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研发公司,支持包括摩托罗拉中国公司5大主业和家电类新兴业务。
种种迹象表明,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跨国公司正借研发中心的升级或者落户实现本土化,量身订做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专家认为,中国家电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跨国公司不可能再将生产线简单地输入国内,也不可能只做贴牌,必须把最新的技术、最好的产品在第一时间投向中国市场。
LG天津研发中心所长李元鹤表示,LG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成果60%内销。晋升国家级研发中心后,在空调、微波炉等家电产品方面,中国市场的技术水平、产能都要超过韩国本部。
国企研发能力有待提升
从生产本土化到研发本土化,不仅意味着这些跨国企业的战略转变,也意味着一场更高层次的竞争悄悄拉开序幕。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家电企业研发投入的薄弱一面也愈发突出。
LG天津研发中心所长李元鹤介绍,LG天津研发中心2003年研发经费达到4.13亿人民币。2004年,其研发经费将达到5亿元人民币,而且,这一数字每年都在提高。另外,索尼公司每年10%左右的销售收入也用于了研发。
在中国,一流家电企业海尔、长虹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资金大约也就在5%,而中小家电企业的研发投入有的甚至不到1%。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家电企业的市场推广更多表现在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上,而研发能力落后和缺乏对高端技术的掌握,堪称中国家电业的软肋。在喧闹的平板电视炒作背后,等离子屏、液晶屏、控制芯片等核心部件依然离不开国外企业的供给,国内企业只能站在价值链的末端。
本土品牌夹缝中求生存
尽管各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策略各不同,但以韩国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将在中国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运营销售实现一体化。长虹发言人刘海中表示,这意味着国内企业要面临新的挑战。
LG全球CEO金双秀日前在天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5年,LG将通过不断的技术移转,在中国完成独立开发、生产、销售及新技术的研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刃波认为,如果说加入世贸组织前,国内家电企业还可以靠价格和政策来抵挡洋品牌的话,那么以后,这个壁垒已不存在。更加开放的政策、投资环境的完善,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站在同一平台竞争。专家认为,现实并不可怕,关键是国内企业如何冷静而客观地面对。
长虹发言人刘海中表示,国内企业一是要通过扩大自主研发,逐步缩小与跨国公司在技术领域的差距。另一方面,则要寻求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合作,就某一产业、某项技术获得最前沿的技术,这也是目前国内企业在研发方面追赶跨国企业的捷径。据介绍,不少国内大型家电企业已经与日、韩、美等知名研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另外,业内专家坦言,国家对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给予产业政策上的支持也格外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