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借助重大项目 上海力破核心技术密码 5/5/2011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国家项目,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实践。
长期以来,上海主动承接国家项目,加强地方资源聚集和政策配套,探索出了一条以项目为载体,实现产业技术重点突破的创新之路。
承接大项目 服务“核高基”
目前,上海已承担了“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新药创制、大型飞机等上百项重大专项任务。
为保障大型客机专项任务,上海不断加强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的战略合作,初步构建了“大型客机、商用发动机、航电系统”三大主体项目带动,关键零部件、材料等配套的民用航空产业发展格局。
上海在落实国家重大专项过程中,注重与本地产业基础的衔接,注重发挥国家项目的引领和先导作用。
从2010年起,国家财政部和工信部启动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这对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上海在具有资格的企业、单位中,筛选上报了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主氦风机、民航飞机用聚四氟乙烯软管组件、新型SOI(绝缘衬底上硅)技术产业化等25个项目,已有7家企业获得国家支持,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未来上海将主动对接国家陆续启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结合当前正在推进的重大项目,积极推荐高质量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布局和年度计划,继续争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奖励成果产业化专项等更多的任务。
聚焦重大项目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8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抢占发展先机,启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拿出1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9大领域的创新突破。
目前上海推进的9大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个重点领域,实现了全面对接,体现了国家战略的要求。
如今,一批产业高端成果接连取得突破,在新能源领域,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设备(如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和低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LPCVD)先后下线,AP1000第三代核电主泵签订研制协议。
一批创新成果率先示范应用,为大规模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如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上,1538辆新能源汽车经受了高温、大载客量和连续运转的考验,成为国际上新能源汽车“种类最全、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负荷最强”的示范运行,实现了从百辆级研制到千辆级应用的跨越。
2010年全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的产业规模达8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3%,预计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对上海市经济保增长、促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为积极对接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基础条件。
建设创新体系 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
上海市首先构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以4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32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600多家区县级企业技术中心为补充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上海市争取到了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上海,如智能电网、海上风电、核电仪表等3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智能电网终端产品、新能源车辆、工程软件产品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批平台对于集聚创新资源、集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上海市推进组建了一批产学研攻关联合体。2010年组织了80多家企业围绕100多个合作方向与中科院和有关高校进行对接,持续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和标准工作。“十一五”期间累计创建100家“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10年支持了20项信息化领域重要标准的制定。为了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再次修订了地方法规《上海市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重点支持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等专题,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报记者孙郁瑶根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科技工作座谈会材料整理)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