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的稀土政策,钓鱼岛问题并非诱因
以钓鱼岛撞船事件为导火索,2010年9月以后,中国暂时停止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由此,中国对稀土供应量和价格的巨大影响力,以及日本依赖中国的危险性顿时浮出水面。但实际上,对于稀土采购的担忧“并不是2010年秋季才突然出现的问题,而是从2006年开始就有预兆了”(金属材料相关市场调查公司Metal Research Bureau(MRB)日本国内代表棚町裕次)(图)。
(图片)
2006年起就有预兆
稀土采购担忧从2006年起便有所预兆。中国在有计划地实施稀土EL配额和关税设定等出口限制政策。(图:日经BP社根据中国商务部资料制作) 具体来说,中国于2006年1月禁止稀有金属和稀土的委托加工,将出口退税*从9%下调到了5%。并且,从同年2月开始,除了设定EL配额之外,中国还在同年9月废除了稀土的出口退税,并且同年10月开始征收5%的出口关税。2008年1月,稀土的出口关税进一步提高,Nd金属、Dy金属、氧化铈(CeO2,称为铈土)等为15%,Tb金属和氧化镝(Dy2O3)等为25%。
*出口退税=在出口阶段返还生产阶段所征税金的制度。中国政府奖励出口的政策。
中国政府2010年7月以后发布的削减稀土EL配额,“只是在有计划地加大出口限制”(MRB棚町)。其实,2010年9月中国暂停稀土出口之时,“2010年的EL配额已经基本用完”(使用稀土的日本国内商社)。而且,“在2000年之后,镁(Mg)和钨(W)等中国产量丰富的资源也曾经面临过同样的政策”(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元素战略中心主任原田幸明)。
中国如今正在精简矿山运营商的数量。数量已经从过去的110家左右减少到了20家左右,“最终有集中到个位数的趋势”(日本先进材料代表董事社长中村繁夫)。其目的估计是强化中国政府对矿山运营商出口矿产资源的监管。由此切实执行出口限制的基础也在逐步完善。
中国的说明是保护环境与避免资源枯竭
中国政府解释,强化稀土出口限制是出于“对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的担忧”。
曾经考察过中国南部矿山的日本秋田大学大学院工学资源学研究系博士后期课程资源学专业教授柴山敦和MRB的棚町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很难想象中国的稀土资源会枯竭”。但在中国南部开采稀土的离子吸附矿的精练方法确实处在“环境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秋田大学柴山)的问题。
正如字面那样,离子吸附矿是离子化稀土吸附在岩石上形成的矿石。只需把矿石溶解在酸中即可简单地提取出稀土。而实际上,在中国南部采用的是“直接使硫酸铵((NH4)2SO4)溶液渗透到矿山中,从溶出的溶液中萃取稀土这种极其简便的方法”(MRB棚町)(图)。(图片)
离子吸附矿还有环境隐忧
位于中国南部的离子吸附矿采用的是使酸渗入矿山,从溶出的溶液中萃取稀土的方法。(图:(a)为日经BP社根据MRB棚町提供的资料制作,(b)为日经BP社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资料制作) 按照棚町的说法,“中国南部的矿山运营商解释说含有稀土的风化层下方有花岗岩等岩盘,能够起到不透水层的作用”。但实际上,“含有稀土的绝大部分溶液流入了河川。而且,有些地方的矿山还与水田相邻”(秋田大学柴山)。考虑到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再也无法忽视矿山周边的环境问题了。
垂直整合是目的吗?
另一方面,对于一系列的出口限制,稀土用户大多一致表示:“中国的真正意图估计在于培养自主产业”。
中国现在以电子产业为中心,掌握了围绕稀土的供应链的原材料和组装,即“上游和下游”。以个人电脑为例,不仅生产硬盘用玻璃基板需要的研磨剂原材料——氧化铈在中国开采,个人电脑组装也由EMS(代工企业)的中国工厂承担。只有位于供应链中央的硬盘用玻璃基板是在日本生产。
按照诸多相关人士的看法,在今后,“中国有意(通过把位于供应链中间的部材生产也转入中国国内)构建垂直整合型经营模式”。实际上,“以低价提供稀土资源作为回报,邀请日本厂商转移工厂的请求正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涌来”(日本某磁铁厂商技术人员)。使用稀土作为原材料的各部材厂商都面临着是否进军中国的抉择。当然,“进军中国后,生产经验等技术外流的风险很大”(该技术人员)。(记者:佐伯真也,中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