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制造业信息化:在失败中的理性回归 4/20/2004
用友的何经华认为,中国ERP的风潮大概还有五年到八年。如果从市场趋势看,大型企业也就是中国300强或者500强将是第一批上ERP的。
业界一直有“不上信息化是死,上了信息化还是死”的戏言,但无可否认的是,近几年中国企业信息化大潮蔚为壮观,甚至在经历了一次信息化的失败之后,还是有不少企业再次毅然上马信息化。
“哈药”的例子就是其中一个,在这一现象背后,是企业并没有因信息化不顺利而抛弃信息化,反而选择了再次理性回归。
“是否上信息化并不重要,关键是你的对手是否上。”用友总裁何经华认为,信息化仿佛已经成为一根有魔力的鞭子,驱使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真正国际化的管理。
关键是对手
“失败是可以理解的。”在3月下旬的全国首届CIO年会上,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表示,目前中国信息化建设失败率较高的说法是正常的。
姜奇平认为,现在中国的信息化起点实际比较高,很多企业缺乏信息化基础的前提,但直接进入到“以流程重组为特点的信息化管理”,“这是对企业的再造,是企业管理方式向扁平化方向进行的彻底变革,是对企业传统管理体系直至产权体系的伤筋动骨式的彻底改造”,所以出现问题是正常的。
在与到会的诸多CIO的交流中,不少CIO都向记者表示,信息化对企业的巨大作用无可置疑,而且速度非常重要,一旦在信息化建设上落后于对手,往往就会给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争论是否该上信息化早已过时,关键是能否很好地运用这一工具。”双汇实业集团的CIO刘小兵告诉记者,双汇近两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超过2亿元,效果也很明显,在制造方面,双汇可以追踪每批产品原料的详细来源、制造过程,大大提升了质量。
“信息化帮助双汇建立了对渠道的管理,这是食品企业的命脉。”全国信息主管和培训中心的执行主任刘力认为,正是信息化悄悄建立了不少国内企业的领先优势,提升了竞争门槛。
“关键是你的对手是否实施了信息化。”用友总裁何经华表示,ERP不是新的东西,在西方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国内外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已经无形中提高了这个门槛。
理性回归
事实上,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的生态环境随着信息化的实施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根据Gartner Group定义,ERP来自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MRP材料需求过程和80年代的MRPⅡ制造业需求计划。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商业的新方式,并且完成了对信息技术的重新利用。与MRP和MRPⅡ相比,ERP具有更大的意义,它使管理的范围和效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一方面,ERP重新优化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得它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部门层次上。同时,ERP还能够使企业站在全球视野上,去重新进行组织结构的架构和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
“有三个基础的商业驱动因素是不会变的。这些基础的商业驱动因素包括如何不断拓展自己的新市场、如何保有现在的客户和改善自己的生产力,这些因素在过去60年驱动商业不断发展,而在今后60年,这些因素会发挥着同样的作用,而ERP则是深化这些基础商业驱动因素的重要工具。”何经华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原来依赖的商业驱动因素也正在与国际化的市场和制造接轨,ERP为代表的信息化将是必然趋势。
比如WTO要求国内企业与国际接轨,接轨的第一个课题可能就是系统的接轨,也就是说,国外的厂商或者客户要求能够随时看到订单的情况、生产的情况以及出货的状况。这已经不可能简单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来解决,它必须依靠系统地连接,也就是说需要ERP这样一个非常基础的IT建设,包括从财务到制造再到分销,到出货。
“ERP理性回归的另一个原因是,国际产品并不十分适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何经华认为,国产ERP产品跟国际上同类顶级产品相比有不少后发优势,比如从开发就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符合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
他表示,以中国目前的市场规模,ERP有绝佳的机会,中国ERP的风潮大概还有五年到八年。如果从市场趋势来看,大型企业也就是中国300强或者500强将是第一批上ERP的,这波完了之后可能是中国1000强,它们必须要往上提升。
何经华坦承,挑战也依然存在,比如市场的成熟度,目前国内一般企业的信息化的程度还偏低,基础比较薄弱,尽管中国的ERP市场很大,但中国ERP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西方国家,因为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发展速度和成功率都更高。而在中国则要循序渐进,信息化能力比较高的企业动作比较快,信息化稍微欠缺的,动作会慢一点,这样ERP市场的生命周期会长一点。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