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一份产业转移调查问卷 7/6/2010
作者: 炳桢
一段时间以来,德国的产经媒体时常出现对于德国机床工业转移的相关报道和讨论,原因是由于德国的高人力成本,削弱了机床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与我国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近年来遭遇的情况极为相似,尤其是金融危机前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集中的区域由于雇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以往“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也被削弱了。
在德国,机床是一个面向技术和创新、扎根于德国,作为其工业化可靠基础的产业。为此,2008年,德国有关媒体就德国机床产业是否需要转移为目标问题向德国机床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5%的答卷来自员工人数不足100人的企业,只有5%来自1000人以上的企业,这反映出德国机床工业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结构。在销售额方面,其构成也与此类似:41%的企业营业额不足500万欧元,只有16%的企业达到1亿欧元以上。
同时,关于德国机床业主要客户的调查显示,最大的客户是一般机械制造,其次是汽车及其零配件供应商,再其次是工模具工业、医疗行业和航空航天工业。此外,78%的答卷企业有出口业务,说明德国机械工业的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外。
由此看来,德国机床的产业结构与我国大不相同,在我国,骨干机床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尽管企业数量较多,但产值贡献率占比较小。
不过,与我国机床业相同的是,近几年,德国的机床市场发展趋势向好,有93%的企业从最近的经济增长中获益。有近2/3的企业在过去一年中招收了新员工,有超过1/4的企业新增人数甚至超过了5%。由此可以证明,在德国本地有着持续增加的需求和乐观的前景。
那么德国机床制造业是否有必要转移呢?
在关于当前德国机床业面临的挑战一问中,将产业转移作为一项挑战的占比很少。
相反,企业认为,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在于转移,而是重视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德国企业看来,为了保持或提高竞争力,应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性加以分级。作为最重要级别的无疑是劳动力的培训,其次是加工设备和刀具制造商的服务质量以及刀具的先进性。
从重要性分级中也反映出,对于一个高工资国家,技术处于不重要的位置,劳动力也仅排在次要位置。由此,可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专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国家,工资已经失去了意义;二是工资更多地取决于生产效率的高低。
在这次调查中,只有14%的参与答卷企业(其中没有小企业)认为有必要把机械制造业转移到低工资国家,其中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正在计划这样做。尽管有的企业已经把过去转移的增加值又重新转回了德国,转回的原因包括质量和通讯问题、柔性和应变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以及由此造成的技术项目可行性的丧失等,但仍有70%的参与答卷者声称,所在的企业并未打算把转移出去的制造部门再转回德国。
在那些留在德国的机床企业的心目中,德国具有哪些优势而形成了未来的竞争力呢?认同度最高的几个方面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很高的柔性,可满足制造领域中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具有质量参与意识;良好的基础设施;新型的机床设备;以及由于很高的组织和诚信意识因而供货时间短等。
尽管,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与德国不同,但在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中,也有不少企业选择了转移,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能采取游击战略吗?哪里政策优厚,哪里人力成本低就往哪里搬,这样的做法可取吗?
事实上,造成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不应该是成本问题,中国的制造企业在考虑到产业转移的时候,或许也应该做一个类似德国媒体进行的这种调查。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