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峡右岸机组招标中,阿尔斯通在前4台毫无争议地胜出,而哈电和东电则包揽余下的8台机组,凭的是什么?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右岸电站共安装12台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法国阿尔斯通、哈电、东电三足鼎立,各自包揽4台。用哈电董事长兼总经理吴伟章的话说,哈电用自己的实力扛起了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右岸机组工程。
这次右岸招标,哈电、东电赢得确实不易。招标文件是在2003年6月发售的,共有7家公司购买了标书。最后,3家公司知难而退,只有哈电、东电、阿尔斯通和伏伊特西门子4家公司投交了标书。
为什么右岸前4台机组实行国际招标?这里还有一个背景。三峡左岸电站水轮机模型转轮验收时,阿尔斯通和VGS(德国伏伊特、西门子和加拿大GE)联合体的压力脉动值两次试验都没有达到合同保证值,提高运行稳定性仍是一个课题。此时,三峡总公司又提出额定水头从左岸的80.6m提高到85m左右,机组转速可以采用75r/min或71.4r/min。为了促进国际竞争,提高机组水力稳定性,三峡建委确定右岸电站12台70万千瓦机组中前4台采取国际招标。与左岸招标不同,这次要求在投标时提供水轮机模型试验装置并在国内水力试验台同台对比。
10月15日开标伊始,国内机组在价格上就占了优势,比国外两家低12%~19%;随后,大家都开始了对试验结果的等待。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机电研究所的水力试验台上历经两个多月时间,4家水轮机模型装置逐个通过试验,结果与制造厂内试验相当,水力性能都优于左岸,稳定性有明显改善。经过评议对比:阿尔斯通71.4r/min模型试验结果最好,压力脉动值达到保证值,比左岸电站模型转轮的稳定性有很大改善;哈电、东电75r/min水力模型试验结果较好,与阿尔斯通结果相近,只是在刚刚超过出力限制线时,有几点较大的压力脉动和加权平均效率略低。就这样,阿尔斯通没有争议地胜出。
然而,正是这次竞标,哈电、东电表现出来的实力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轮机模型转轮,同时独立编制自主研发70万千瓦水电机组的投标文件和答疑澄清文件达到了业主的要求。再根据哈电、东电在左岸电站机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分包制造的表现,三峡建委确定右岸电站后8台机组由哈电、东电按各自投标文件的承诺和水轮机组型试验的结果各制造4台,于是才有了3月27日的合同签订。
曾为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的秦中一这样评价:“可以说,我们的制造商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可以肯定,哈电不比阿尔斯通差,东电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哈电和东电如今的气度,让人很难想到他们在三峡左岸机组的建设中,还只是分包商的角色。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曾经成为一种情结,为此哈电、东电要从“徒弟”做起,没想到《技术转让协议》让哈电和东电拥有了和洋“师傅”一试高低的冲动。
三峡左岸电站14台70万千瓦大型机组国际招标采购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全球水电设备制造业的一场奥运会”,角逐的激烈场面可以想见。但是,让寻些竞标的国际制造商想像不到的是中国招标条件之“苛刻”。
1996年6月三峡左岸机组招标文件向国际发布,文件规定:14台机组一次招标,责任方为外商,前12台以外商为主,中方参与,中方分包份额的比例按合同总价计算不低于25%,鼓励中方份额多分包一些,后2台机组以中方为主;要求外商和中方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并向中方转让技术。哈电和东电符合中方分包商的资格,中标外商分包给在中国控股子公司制造企业的份额另计。
在投标前,外商分别与哈电和东电签订技术转让和分包协议,作为投标文件的必要内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三峡装备办公室高级顾问孙凤鸣当时是投标文件制定的参与者,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如果不按标书规定进行技术转让,不是源程序的转让,都是一票否决。”今日看来极为关键的《三峡工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转让协议》在条款中还明确:“所转让的软件和技术应是用于三峡发电机上最先进的技术‘包括’三峡发电机的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关键技术,以及联合设计和联合制造中必须提交的软件、图纸和文件”。
1996年12月共有5家外商或联合体投标,1997年7月,三峡总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瑞士ABB(发电设备部分现已并入阿尔斯通)签订8台机组合同,由哈电分包并联合设计、接受转让技术;与VGS签订6台机组合同,由东电分包并联合设计、接受转让技术。东电和哈电总计分包额约为2.3亿美元的制造任务。技术转让和分包协议相继生效。
按照合同,哈电、东电分别派人到主承包外商所在地参加联合设计和接受技术转让,包括核心技术的计算机软件,其后分别在两厂计算得出与国外相同的结果,并稳定运行一年后验收再支付技术转让费。
今天看起来,《技术转让协议》在我国水电重型装备国产化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从此,“徒弟”就开始正式学艺,“洋师傅”不得不教,还不能有所保留。孙凤鸣笑言:“这下我们也对他们(外国公司)的技术摸了摸底。”秦中一也表示肯定:“后来看这个结果是好的,三峡总公司用1600万元的技术引进费用,技术武装了两个厂。”
然而,“徒弟”学习的效果如何呢?吴伟章曾说:在参与三峡左岸电站机组的制造过程中,哈电成功地引进了相关技术,并和国外企业联合设计,从而较好地消化吸收了三峡技术引进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有40个计算机软件(其中8个商业软件),经过消化吸收及“二次开发”,推动了哈电的技术创新。这些成果已经应用于哈电的投标、设计生产之中,从而使哈电研制大型水电机组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左岸14台机组中,国内制造厂参与完成10个水轮机转轮的制造,其中,东方电机厂完成2个,上海希科完成2个,哈电葫芦岛分厂做6个。在执行分包加工合同中,2003年已经发电的前6台机组中,每台都有哈电、东电制造的主件,均运行良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说,通过引进世界著名制造厂有的先进技术,中国的机电企业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技术队伍,具备了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同时,三峡机组按照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和材料标准进行设计制造,促进国内制造企业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并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科学管理制度,使我国水轮发电机组制造水平和能力具有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为中国大型水电制造产业由弱到强、跻身世界一流强国拓宽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关于水电设备国产化,在三峡工程论证上出现了分岐:是完全国产化,还是先引进再国产化?
在采访当中,几乎每个被采访对象在谈到三峡水电装备国产化时,都提到这么两个词--“分岐”和“争论”。事情往往是这样,眼下的辉煌最容易掩盖历史的彷徨,但历史是值得尊重的。几十年来,三峡工程这一世界瞩目的巨型工程论证,凝聚了专家、学者和科学工作者的心血,同样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重大决策上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
三峡工程论证期间,国务院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下设14个专家组,其中13个专家组归领导小组领导,只有机电专家组归领导小组和重大装备办双重领导,对三峡水电建设的重视可见一斑。当时,组内从事机械制造的专家占42%,从事设计和安装和专家占50%多。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专家组只能使用国内两大水轮发电机厂的资料,论证的主要内容是水电站机组国内能不能制造出来,并根据国内制造厂能设计制造出什么样的机组来决定什么样的机组。有的专家认为,我国近年对大型水电设备已经有了初步经验,结合设计、科研单位和制造厂家的科研攻关成果,国内绝大数设备可以自行生产,可以实现大型水电设备的国产化;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在论证的当时国外5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机组已有56台在运行,其中包括70万千瓦的机组21台,其水轮机最高效率达95.3%,而国内已投运的水电机组单机容量只有32万千瓦,最高效率92.5%,所以不应过多强调自力更生;有的主张先引进一批国外的机组,通过引进国外机组来提升国产化水平。争论之热烈,曾经的参与者至今谈起来,仍是激动不已。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争论,最后国务院领导决定在左岸14台机组采取国外制造负责、外商与国内工厂合作设计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无论怎样的争论,对机电设备的攻关却没有因之而停止过。1983年国务院成立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将三峡工程机电设备列为12个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之一。政府引导重大技术装备远期发展的目标并支持制造企业牵头开展科技攻关。实行国际招标,“技贸结合,转让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成为三峡工程引进策略的基本原则。
回顾从“六五”到“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研究开发大机电、水轮机的行业单位--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和骨干企业哈尔滨电机厂(哈电)、东方电机厂(东电)通过三峡机组课题的科技攻关为企业自主研发大型水电机组奠定了基础。谈及此,吴伟章感触良多:“机组生产过程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是不可能完全靠引进的,而且对外来技术的消化也必须自己具备相当技术基础才能顺利实现,必须立足于国内的自主技术研发。” 正是由于有了前期的准备和投入,三峡左岸的机组技术转让谈判中,哈电和东方才有了更多的主动权。1994年原国家计批复增加了大型水电设备制造能力的项目建议书,哈电、东电分别利用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哈电为此投入了近7亿元。这样的投入满足了加工三峡等大型水电机组
零部件的需要,作用已经在显现。同样的经历东电也有过,东电董事长朱元巢万般感慨凝成一句话“十年磨一剑”。
现在,哈电、东电“学徒”期满,已然能和“师傅”平分秋色,一味依赖“师傅”怎么行?
柏珂龙自信:“对于阿尔斯通,技术转让不存在风险。”秦中一告诫:“紧锣密鼓之后,别把戏演砸了。”
右岸中标,对于“徒弟”的赞扬声不绝于耳。不容忽视的是,在此事件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师傅”究竟作何感想?
阿尔斯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柏珂龙说,哈电与东电是优秀的制造厂商,阿尔斯通与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些合作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成就。”他说。
阿尔斯通中国公司总裁安南博格认为,三峡右岸12台机组三方中标,“验证了阿尔斯通技术转让政策的正确性。”他提到,技术转让的实施,达到了三赢的效果。他说,“这是对多方都有利的合作方式。”一是从1997年开始,为左岸提供8台水轮机组过程中,阿尔斯通与哈电合作良好,今天哈电独立中标右岸机组,正是双方合作的成果。二是和三峡左岸项目转让的技术相比,阿尔斯通为右岸所提供的技术是全新的。这次右岸竞标中,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阿尔斯通的技术优势明显,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三是对于用户方来讲,他们在三峡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使用哈电、东电还是阿尔斯通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世界最优秀的技术成果和设备精品,从而最终把三峡工程建设成一流的工程。
对于记者提到的技术转让风险问题,柏珂龙表示“这一点并不存在。”他说,阿尔斯通集中了分布在全球各个研发基地的最新技术成果,从而能够不停地改进原有技术,高效开发出更高更精尖的新型技术装备。
柏珂龙说,从2003年9月至今,阿尔斯通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发电设备订单总装机容量达9000兆瓦。这其中,一半是水电的订单,另一半在蒸汽发电领域。在水电设备生产领域,阿尔斯通在全球有两个重要工厂。一个在中国天津,另一个在巴西。目前,天津工厂已具备为中国乃至世界水电市场提供全系列水电设备的能力。
据权威的统计,包括巴西的伊泰普电站在内,70万千瓦机组目前国外水电站总共只有21台,加上近年伊泰普电站准备扩机的两台,即使这样也不过23台。而三峡电站与明年正式开工的金沙江两个梯级电站将安装的70万千瓦以上机组的累加数就有84台,其中:三峡工程今年将启动招标程序的右岸电站、地下电站共有18台。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这么多的巨型机组制造和更新改造完全依靠进口是不行的。今后若干年,哈电和东电等大厂将承担起重任。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冷静就显得越重要。正如秦中一所言:“紧锣密鼓之后,别把戏演砸了”。
梁维燕的看法是,经过20年的历程,哈电、东电才具备参与三峡水电机组的投标资格,时间是太长了,中国的重大技术装备要加快发展。另外,三峡右岸中标后,公司在合同执行中保证质量、按期交货、做好售后服务,指导设备安装与调试的任务十分繁重,将是又一次新的考验。
秦中一还认为,“要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就要从大型毛坯件抓起。一重、二重要加把劲。”据悉,三峡工程中国内制造的10台水轮机转轮的毛坯中只有一个上冠和一个叶片是国内铸造的,重机企业需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而孙凤鸣则特别告诫:“对目前而言,影响最大的是管理和技术不协调,比如交货期东电要比哈电差些;哈电和东电还要进行投入,不断推动科研,因为国外的公司都在进步,有可能重新把你抛在身后;在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的制造方面,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估计要在3~5年之内,才能达到三峡混流机组水平;另外,我们要从单机生产的思维中脱出来,技术成套能力还要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