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油价上涨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微型轿车的关注。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从3月31日起,全国范围调高油价,平均涨幅在8%至9%之间,其中90号、93号、97号汽油每公升分别上调了0.24元、0.26元和0.27元。
在日益攀升的油价面前,相比于价钱高油耗大的轿车,微型轿车优势一目了然,这对微型轿车生产企业和众多的消费者来说,无疑也是个好消息。然而,在限行、消费观念等诸多障碍之下,这个利好真的会成为微型轿车的机遇和福音吗?
油价上涨微轿受宠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膨胀,微型轿车市场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据统计,去年1—7月份,全国微型轿车产量212367辆,同比增长140.97%,微型轿车销售量为227340辆,同比增长141.50%,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同期中高档轿车的增长速度。而在今年,微轿市场更是一片火热:夏利、吉利、奥拓持续旺销,奇瑞QQ热度不减,哈飞路宝、SPARK、昌河爱迪尔也是争相闹市,呈现出“七朵金花”争霸的繁荣景象。
微轿火得不奇怪。价位低,一般在4万—6万元之间;易操控,停车便利;节能,百公里油耗一般低于5升,而这一点在汽油越来越“精贵”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有消费者曾算过这样一笔帐:以一辆微轿每月跑2000公里计,油耗约为100升,需花费350元左右,而一辆1.6L排量的家轿则为160升,约550元。此次油价上涨后,北京的部分经销商就普遍认为,“这将重新唤回消费者对燃料成本的注意力,在选择车型时会更倾向于省油的车型。”
消费者开始关注油耗,更远的考虑来自于即将开征的燃油税。有消息称,燃油税有望于今年6月出台,届时油价将上涨一倍。如果这样的话,选择微轿则意味着每个月将少支出油钱400—500元。对收入尚不丰厚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微轿受宠,不仅仅表现在消费领域,市场的突然扩容,也引发了厂商的生产热情,多年来有关专家所持的“把微轿作为进军家庭的主导车型”观点,正在逐渐演变为现实。
限行微轿公平与效率的较量
经济实惠的轿得民心、顺民意,却有着“得势不得分”的尴尬。究其原因,在于各大城市对微轿的“限行”。
虽然对微轿的“解禁”呼吁已有多年,但目前并无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在上海,排量为1.2升(含1.2升)以下的机动车仍然全天禁止驶入高架道路;在深圳,也限时禁止排量小于1.0升(含1.0升)的车辆在深南路、滨河路和滨海大道快速路上行驶;在北京,小排量车依旧不能上长安街,去年传出的“将在二、三环主路上限驶小排量车”消息更是把众多的微车企业吓了一哆嗦,不过有关部门随即出面辟谣:“考虑到操作上有难度,效果也很难预见,所以就搁浅了,而且短期内也不会重新考虑。”
微轿受到如此这般的“冷眼相待”,是因为很多城市都把微车当作加剧交通拥堵的“罪魁祸首”。上海市有关部门就声称,对微轿采取的“限行”措施,是从上海交通道路越来越难以承受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任何歧视性成分。“近10年来,上海道路长度约增长108%,道路面积约增长142%,而机动车增长却已超过470%。因此,实施对小排量车“限行”,是上海为道路交通‘排堵保畅’而不得不采取的一项举措。”
微轿遭限行,凸显的是公平与效率之争。但是很显然,把交通拥堵的责任全部加诸微轿,这并不公平。因为微轿经过多年的改进,无论是安全还是环保,都与普通轿车并无太多差异。同样是缴了购置税、车船税、养路费的机动车,政府管理部门却“抓小放大”,对消费者也有失公平。再者,为了追求城市交通出行和管理效率,片面限制微轿,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方针也是背道而驰。在另一方面,限行也把微车企业逼上了造大排量轿车的独木桥,被迫与国际汽车巨头竞争,“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无形中加大了微车企业的市场风险。
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消费观念
虽然面临限行难题,微轿企业仍然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不断上涨的油价也使微轿看到了进一步做大市场的曙光。有关人士认为,此次油价上涨,消费者将会更加在意用车成本,进而转变消费观念,选择低油耗的微型轿车。
微轿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统计,在欧洲有30%以上的汽车都是小排量汽车,在经济条件尚不发达的中国,微轿更有理由成为国民车。因此,早有权威人士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建议我国应学习日本,给购买和使用微型汽车在减税、减费等政策上的支持,以支持本土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平心而论,这种建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摆在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制定一纸政策那么简单。大力发展微轿,固然可以使汽车总量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汽车燃油在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例少扩大或者不扩大,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大量的汽车涌上马路,本已吃紧的交通必将进一步恶化。从这个角度说,在汽车社会的进程中,微轿要想迎来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市场机遇,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全面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