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肉制品行业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机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肉类产销市场,2006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524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58公斤,肉类加工较上年同比增长38%,畜禽屠宰加工增长53%,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增长27%。2007年中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全年产值达到1512.6亿元,同比增长25.5%。2003~2007年中国肉制品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22%。目前,我国的屠宰及肉制品产业非常分散,全国肉类行业有2.5万家畜禽定点屠宰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86家,行业集中度比较低。而且我国屠宰及肉制品行业的行业竞争并不是太激烈,行业整合高峰还没有来到,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整合过程中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肉制品的生产以作坊式为主,其工业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随着肉类加工行业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特色肉制品的加工量将显着增加,该领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食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将达到75公斤,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巨大的资源,使得国内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国际跨国公司对我国肉类产业的投资也明显增加。
未来几年,我国肉类加工业将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成长期,完成由老成熟行业向新朝阳行业的转换和过渡。欧美发达国家人均肉类消费在70~120kg,东方民族消费习惯以素食为主,也许不会达到西方民族那样年人均消费量,但目前我国人均消费的水平仍然很低。近年来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由于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而肉类食品消费总量仍不断增加,这使得人们的食品消费升级成为可能。在肉制品消费中,低温肉制品将会成为我国肉制品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到2010年,我国低温肉制品市场容量将达4100多万吨;从肉类食品消费结构来看,国内肉类产量中猪肉占总量的64%,其次是禽肉占20%,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占10%和6%,这一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机构预计2010年,中国肉制品行业将会达到2000亿元的产值规模。
近三年来中国肉类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肉类资源稳定扩大,给肉类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2006年国内肉类总产量达到8051万吨,其中猪肉为5197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4%;牛羊肉为1220万吨,占总产量的15%;禽肉为1509万吨,占总产量的19%。禽蛋产量达到2946万吨。畜禽业发展成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给肉类市场提供了可调节的商品量。
肉类工业中屠宰加工企业增长速度快于肉制品加工企业。2004年至2006年,中国肉类食品行业规模以上(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屠宰加工企业的资本投入、销售收入和利润额增长快于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数据显示: 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资产总值达到1302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60%。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64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7%。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销售总收入达到2701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27倍。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128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67%。发生这样的变化,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屠宰加工企业在最近的三年里,通过定点入市整顿和组合,由过去的3万多家下降到2.5万家。与此同时,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个数2006年达到2686个,比2003年增长了42%。规模以上企业在肉类行业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从2003年的6.3%上升到2006年的10.7%,提升了屠宰加工的产业集中度。
肉类工业形成明显的区域性发展梯次。按规模权重顺序组列,在中国肉类工业拥有的资产总额中,第一梯次的山东、河南、四川、辽宁、内蒙古、吉林、江苏、河北、黑龙江、北京等10省、市、区为1039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的80%以上;肉类工业销售总收入的第一梯次为2299亿元,占到85%。
当前中国肉类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2007年年5月以来,中国的生猪及猪肉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快速、大幅上涨,致使肉类食品大盘发生剧烈震荡,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当前猪肉价格猛涨的四大主因是:(1)养猪比较效益低;(2)规模养殖比重小;(3)动物疫病风险大以及(4)消费需求拉动强。由于生猪生产下降导致的猪肉供不应求,使我国肉类屠宰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首先,从消费需求方面来分析。在我国的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份额达到65%左右,居于主导地位。数据表明,自1990年以来的16年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人均占有的猪肉数量已经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39.6公斤,几乎翻了一番;在此期间,猪肉的市场成交量从1990年的619.4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2501.5万吨,翻了三番多;猪肉的商品率从1990年的27.2%上升到48.1%。据我国最新公布的物价指数(CPI)显示,2007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出现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农村涨幅超过城市。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9%,超过了城市的3.1%。二是食品涨幅超过非食品。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3%,非食品价格上涨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国内猪肉等食品的需求拉动力将继续增强。可以预测,在未来10年内,肉类加工业将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成长期,完成由老成熟行业向新朝阳行业的转换和过渡。
其次,从生产供给方面来分析。长期以来,中国生猪饲养以农户散养为主,约占饲养总量的90%左右;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规模化养殖发展缓慢。近几年来,我国屠宰加工企业在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总体上看,屠宰加工企业在扶持和促进生猪规模化生产方面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扬。在养猪比较效益明显低下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和农户散养的急剧减少,而规模化养殖未能相应跟进,目前仅占生猪饲养量的20%左右,造成了生猪供给的结构性断裂。
第三,从市场运行方面来分析。猪肉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上涨的情况表明,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对猪肉的市场需求强烈而旺盛。由于我国生猪产业的现实基础和生猪生产生物周期的客观作用,当前猪及猪肉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和波动。为了平衡猪肉市场供求,政府开始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研究建立提高生猪及肉类产业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中国肉类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发展中,屠宰加工领域的亏损企业个数和亏损额呈现出与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领域完全相反的趋势。统计数据表明 :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个数354个,比2003年下降了1%。其中,屠宰加工的亏损企业217个,比2003年增长了32% ;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的亏损企业137个,比2003年下降了30%。从亏损额上分析,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6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0%。其中,屠宰加工的亏损企业亏损额4.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6倍;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的亏损企业亏损额1.9亿元,比2003年下降了24%。在屠宰加工领域,亏损企业和亏损额都是大幅度增加的。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肉食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后续深加工落后,品种单一,品质同质化,中国的肉类市场还没有完全进入阶梯式差异化的成熟期,在产品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换方面还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资本谋变中国肉类工业
2007农历新年前夕,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关于20亿元收购中国肉类领导企业双汇集团100%股权无异议的批复,此举意味着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国有肉联厂崛起的中国肉类行业“大哥大”、在中国肉类市场呼风唤雨的第一品牌双汇,其股东将实现由国有资本到国际资本大财团的转变。此时,同处中原腹地的长葛众品食业公司继2006年2月成功获得以美国顶点基金为首的23家美国及欧洲著名机构投资者2760万美元股权投资后,众品食业已成功转板成为中国食品行业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位列中国肉类行业第二阵营的众品食业从此拥有了从美国资本市场源源不断获得对外扩张和发展资金的融资管道。
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肉类行业全面进入资本角逐下的新竞争时代。在资本、基地、品牌和渠道将取代规模、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激烈火并下,中国肉类行业正在悄然发生一场新的变局,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市场的供给水平将在竞争中快速升级。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肉类消费迟滞增长相比,中国肉类市场表现出庞大的市场规模、近年来高速增长和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等特质,令Tyson(泰森)、Smithfield Foods(史密斯福德)、荷美尔(Hormel)等世界肉类三巨头加速从引进产品到规模化建厂、并购等手段以实现中国市场从幕后走向前台。经过10年与本土品牌的面对面撕杀,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和消费特点已经了然于胸,改变营销策略和手段以快速实现规模和品牌上的领先已经成为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重要战略目标。
按照2006年出台的中国肉类“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2010年中国要形成一家产值400亿元以上的国际化超大型肉类产销集团,1~2家产值2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肉类产销集团,2~3家产值达100~200亿元的大型肉类产销集团。在资本主导行业演变的时代,随着海外资本和外资品牌的纷纷进入,将会继续推动中国肉类企业的加速跑。
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有着高达13亿多的庞大人口基数,持续的高GDP增长,人均肉类消费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100公斤以上的水平,以及8亿农村人口区区19公斤的人均肉类消费,这些都决定了中国肉类仍然会有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和增长规模。联合国粮农组织称,由于人口和收入增长以及流向城市的人口增加,到2015年全球肉类消费将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该组织说,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收入提高、城市化、口味改变和市场的开放,全球肉类,尤其是家禽和猪肉的消费和贸易迅速增长,预计这种增长趋势将持续下去。这一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消费量年增长率达2.7%,而发达国家仅为0.6%。
在未来的3~5年内,中国肉类工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国肉类总产量将达到8400万吨以上,猪肉、牛羊肉和禽肉所占比重分别为60%、20%和20%;肉制品加工产品量将超过1100万吨。
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将带动肉类食品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单一肉类品种主导市场的格局将被多样化、差异化、混合品种所替代。猪肉消费会保持绝对量的增长、相对比重的下降;牛羊肉、禽肉消费的相对比重将持续上升。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以及以肉类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和旅游食品的消费将明显上升。
对肉类消费安全更加重视。标准、认证、检测、监管执行力度进一步强化。国内消费对肉类食品的需求将进一步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
高新技术和先进营销方式的应用,将为肉类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各种高新技术应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食品的安全、卫生、方便、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肉类流通基本实现“冷链”化,采用配送、连锁超市、肉类专卖店等现代化方式经营。这些先进技术和营销方式,对国内肉类食品行业的产业升级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场体系和企业组织体制的日趋完善,将为肉类食品行业的发展创造更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利用,有助于我国肉类行业与国际水平、国际市场接轨。但我国肉类产业结构总体起步较低,大量产品品种以内需型为主,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肉类产品有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化竞争形势下,肉类食品行业必须提高加工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确保产品符合安全优质的要求,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