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是我国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则是衡量机械工业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振兴机械工业的重要途径。
一、机械工业信息化历程回顾
1、大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
机械工业是我国最早应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行业之一。七十年代中期,机械工业自主开发成功我国第一个CAD系统----“组合机床多轴箱CAD系统”。八十年代初开始在企业中组织CAD技术的推广应用。
“七五”期间,原机械部系统完成了一大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机械基础件开发、重点产品CAD研究、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开发研究、柔性制造系统开发研究、工业机器人开发研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等。
“八五”期间,机械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是推广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原机械部组织完成了“机电产品CAD技术应用与完善”、“CAD通用技术规范标准化研究”等课题,颁布了《机械工业“八五”技术改造实现技术进步的若干规定》和《“八五”期间机械行业重点技改企业推广计算机应用计划设想》与《“八五”机械工业重点技改企业推广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自动化系统的建议》等文件。在《机械工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把开发应用CAD/CAM、MRP II与AS/RS(自动物流管理系统)、GT(成组技术)、CAD与AS/RS集成系统,推广应用现代设计方法,重点抓好工程数据库建设,机电产品可行性技术研究,CAD开发和推广以及机械产品设计基础和方法的研究列为重点科技发展任务。要求重点技改企业的主要产品都要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管理,要积极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数显、经济型数控装置等电子技术改造老设备。将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
“九五”期间,机械工业信息化进程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批试点企业在CIMS技术应用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应用技术、数控技术与装备、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突破。一批骨干重点企业成为高技术企业,部分企业成为出口创汇超过总销售额一半的外向型企业。不少骨干重点企业还建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大大促进了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CAD技术已在行业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一大批机械产品因实现了机电一体化而显著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已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适合中国机械企业要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已逐步成熟,企业和行业的信息网络系统已呈加速发展之势,信息化工作已受到全行业的广泛重视。
2、努力开发信息资源,为机械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信息是与能源、材料并列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机械行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机械行业已经建立起了一批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我国机械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企业、产品、市场、价格、投资、进出口贸易、科技等方面的基础性、综合性的经济信息数据库和科技信息数据库。以机械工业联合会为代表的一批行业中介组织和信息服务机构出版发行了大量纸介质以及其他多种媒体的信息产品,定期发布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分析预测监测报告,基本满足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
3、建设行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开发行业门户网站,形成新的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高性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形成全行业的信息联网是机械工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1996年以来,原机械部、国家机械工业局以及现在的机械工业联合会每年都要投入一定资金建设和逐步完善行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现在,已经初步建成了面向政府、机械企业、社会用户的信息服务网和行业门户网站,形成了全行业的网上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机械行业和其他行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
4、积极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
多年来,机械工业各级管理部门重视办公自动化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的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近年,很多单位又在开发OA系统的同时加强了电子政务的建设。以机械工业联合会为例,正在内部办公网的基础上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行业管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创造出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公众服务的环境和条件,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并正在将现有的行业门户网站和外网的功能进一步扩充,增加了行业电子商务的功能,争取成为辅助企业生产和市场营销活动的网络服务平台。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信息技术在行业管理、企业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应用正在普及并逐步形成规模,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推进机械制造业信息化不能脱离制造业自身特点和应用发展的实际。
制造业信息化应当是针对制造业整个业务流程的。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
机械制造业具有如下特点:
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工业,其生产过程具有加工—装配性质;
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多样,有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和重复大批量生产等多种方式;
现代化的机械企业应当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需要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这样的柔性化加工设备;
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产品构成、设备资源随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的设计制造也涉及多种学科技术,因此企业最好组成跨地区的联盟,以提高对资源的动态管理和质量控制。
机械制造业的上述特点使得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化需求:
工程设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两维、三维绘图及装配检查CAD、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艺设计CAPP、以数控编程为主的CAM等。产品设计时需要根据工程化原则提高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化参数水平。需在PDM支持下实现CAD/CAPP/CAM信息集成和工作流程的集成。需要按照并行工程方法组织新产品的开发,而且要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面向制造的设计DFM、面向装配的设计DFA等技术。最终实现虚拟现实的工程设计制造技术。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比如可通过采用MRPⅡ对生产进行周密安排,对产、供、销、存、财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的集成。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供应商和用户的供应链管理,对人力资源、设备、质量、资金的管理以及对企业领导的决策支持,最终形成企业的资源计划(ERP)系统。
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可以通过对加工制造关键环节采用数控机床群控系统DNC或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线FMS,实现NC程序、刀具集中管理和生产调度。还包括现场总线、自动化立体仓库和物料自动传输设备等车间自动化控制系统。
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应当包括质量决策、质量检测与数据采集、质量评价、控制与跟踪等功能。质量管理信息化覆盖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因此,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把数据采集与分析嵌套在设计、制造、管理等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
三、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网络和信息应用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在产品设计与生产、市场营销、业务管理等层面上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通过信息化来改造企业的传统技术和传统管理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面分析的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是我们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方案的依据。我们认为,当前机械企业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工作入手:
通过在所生产的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展产品的功能、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满足用户对机械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
通过在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快速、高效、可靠、精密、低耗、低成本生产,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比如在产品、工艺流程和各类生产设备的设计、加工、制造过程中采用CAD/CAM/CAE/CAPP及并行设计、虚拟设计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数控加工和机器人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和智能传感器技术、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等加工控制技术,积极推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智能制造、虚拟制造、分散网络化制造、分布式综合自动化控制与制造、系统管理与质量保障、CIMS等先进制造管理系统技术。
通过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机械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可以结合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新产品开发进行,建立工程数据库、文档资料库、反映本企业及其它相关企业基本情况的数据库。应将企业的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物流、管理、决策等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集成,形成可共享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加工深度,为企业经营和领导的决策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离不开MIS、MRP、MRP II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业务流程重组(BPR)、ERP、商业智能(BI),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产品协同商务(CPC)、产品数据管理(PDM)、供应链管理(SCM)、为制造/装配的设计(DFM/A)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建设。通过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理顺企业内部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企业资源的集成、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建立起与信息化系统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形成市场响应快速、服务优质高效的新的运行管理机制。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建设企业级的信息网络,发展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网络营销,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机械企业可以结合生产与过程控制自动化开展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采用Internet技术建立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外部网(Extranet),借助网络对生产过程和各项业务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借助互联网将自己的设计系统、制造系统、管理系统在技术上和功能上向外延伸,通过网络进行异地数据交换和快速设计制造,形成网络制造和虚拟制造,实现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网络支持。还能够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进行网上广告、网上营销、网上采购等业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实施信息化一方面能够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能够改变落后的业务流程模式,有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机械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多年的信息化实践,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机械制造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下一些容易影响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共性问题:
1、要在明确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完整的信息化规划及评估体系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在于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之前必须充分地分析自己的信息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自我评估体系,分析需求的轻重缓急次序划分出不同的层级和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整体考虑,统筹规划。要目标明确,重视实质,不搞花架子,不流于形式;同时要十分注意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既要重视硬件设备的购置,更要重视软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硬软件设备的选型是重要环节,IT厂商往往拿出最经济的配置和最诱人的价格来竞标。一般来说硬件的折扣空间很小,而软件在功能模块的选择、服务的深度等问题上则因价格不同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大型管理软件(如ERP)安装后能否正常充分使用,除了产品本身因素外,售后服务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在项目设备选型投资上一定要重视服务,不能把技术支持与服务的价格压得过低,以免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
3、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保障
所谓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是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得到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并不是事事都要一把手亲自抓。信息化项目作为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性课题,必须要有职能明确的专门机构来负责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包括项目设备选型和采购、系统设计和开发等,避免各个部门自行其事,互不通气,影响子系统的互通互连,形成信息孤岛。有条件的还应当设立CIO。
4、能正确面对失败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企业的一项长期工程,要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能够正视走过的弯路,认真分析部分失败系统的原因,耐心总结经验教训,成为后续工作的借鉴。
另外,对信息技术期望过高,认为信息技术无所不能,而忽略了企业机制和人的作用,也是影响正确评估信息技术的价值和应有作用的原因。
5、要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IT厂商是合作而不是过分依赖
我们提倡企业将主体业务以外的那些繁琐、简单、非关键的业务工作以及一些基础设备外包给IT厂商,以节省大量人力资本,但企业应注意培养既了解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以从事更高级的分析决策工作,而不是每天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企业还应当通过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不同层次的、熟悉网络、硬软件及ERP等专项技能的IT人才,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留住人才,形成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基干力量。
6、根据自身的功能需求选择适用技术,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功能上不贪大求全
企业信息化建设既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项目的确定上要分轻重缓急分阶段上马,切忌一哄而上,在设备选型以及技术选择上应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功能需求,要注重实用性,选择适用技术,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但要重视可扩充性。在投资上要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要制定周详的投资计划。
7、企业信息化要不断向深度开拓,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投资的效益
目前多数企业在CAD技术应用方面尚停留在“甩图板”的浅层次上,一些企业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也只是将原有的经验管理计算机化,相当多的企业各个部门的计算机应用互不联通,如同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种状态虽然较之为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之前已有很大进步,办还远未发挥所作投资的应有效益。建议在借鉴先进企业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本企业的应用水平。
五、关于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若干策略建议
1、企业定位策略
为了确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在借鉴同类企业经验的同时,建议借助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帮助本企业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市场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定位,以此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需求、方针、范围、阶段、深度,形成符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模式。
2、时机选择策略
企业在策划上一个信息化项目时,时机的选择往往事关项目的成败。比如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人员观念和IT素质、资金筹措等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与上下游厂商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等是否已经具备条件,都会影响到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效能。因此建议有关企业要认真把握时机,时机不成熟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而不要仓促行事。
3、人员培训策略
人员的培训不仅仅是针对直接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人员的技术培训,而且要对企业进行全员培训。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需要就信息化的意义、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关于信息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预期效果等内容接受培训。全员培训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尽快形成共识,增强员工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透明度,有利于正确制定建设方案和选择技术路线,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提高项目建设成功率。
4、招标选型策略
当前国内外IT厂商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建议企业在第三方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帮助下,根据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要求,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内容,认真制定标书,进行范围比较广泛的招标,确保采购到性价比最好的IT设备和服务质量好的IT厂商。这是项目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
5、实施监理策略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企业的一项重大工程项目,应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实施管理。除了企业与中标的IT厂商(供货商或集成商)双方外,建议考虑选择第三方项目监理方来沟通和协调双方的关系。项目监理依据有关监理的法律法规对项目进度、质量、资金使用进行全程全面的监督,并提供企业和IT厂商双方共同确认的《监理报告》。特别是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大型信息系统项目,企业聘请监理方将对项目的成功有很大帮助。
6、验收评估策略
由于信息化项目的复杂性,当项目结束时,应当聘请第三方信息咨询机构,按照信息化规划、企业与IT厂商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一套双方公认的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站在中立的立场,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提交双方确认,这对于避免产生分歧、扯皮,确保项目成功和双方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7、维护扩充策略
第三方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长期存在的。一个信息化项目建成投产运行后,企业可以借助咨询服务机构进行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与升级工作。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的咨询机构,对企业业务熟悉,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应用需求变化,对信息系统的升级和功能扩充提出建议,还能够跟踪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服务。
六、机械工业各级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在机械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及机械工业信息中心、各专业行业协学会等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的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对机械行业熟悉,与机械企业联系密切,有多年从事行业信息工作和推广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丰富经验,能够在机械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和服务作用。
1、组织协调
按照政府的有关部署对机械企业信息化工作进行组织和实施,或受政府委托,负责典型、示范项目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规划评估等。
2、咨询推介
为机械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结合机械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分析,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在企业与IT厂商之间建立联系,根据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量体裁衣”,为企业推荐、介绍适用对路的硬软件IT产品和设计方案,组织新产品发布会。
3、教育培训
定期开办相应的培训班和演示会,为企业培训信息化人才。
4、推广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工作
组织制订与国家有关信息化法规相衔接的机械行业信息化的规章、标准、规范、法规,研究、制订行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及其它有关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
5、政策建议
跟踪企业信息化进程,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专项调研,及时向政府和主管部门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6、信息服务
建设和完善机械行业的主干网和门户网站——机经网,与各专业网站和省市网站连接,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多方面的信息服务,开展网上交易和远程网络设计与制造。
七、抓住机遇,提升素质,振兴机械工业
当前我国机械工业正面临需求高速增长的空前发展机遇。未来20年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机械工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提供装备的重任;与此同时,入世后国际产业加速向我转移,从而为我国机械工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是无论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还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其前提条件都必须是要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去获得。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提升行业自身的素质,增强自主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信息化就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各级政府对信息化工作都高度重视,这为我们推进机械工业的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全行业要抓住机遇,将信息化进程推向新的阶段,为行业的振兴注入更强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