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第一个以矿产资源为目标的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集区预测”,历经5载,初步提出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成矿理论体系,为预测大矿和大型矿集区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和发展了4项找矿新技术方法和2种找矿新思路;并在实验阶段圈定了5个矿集区尺度的找矿靶区,发现了一批矿化异常地,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障矿产资源供给将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从2005年1月20日在京举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年科技成果汇报会上获悉的。
该项目于1999年立项,项目组以中国东部、西南“三江”地区、东天山地区为重点工作区域,以地质、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和找矿技术为手段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初步理清了我国大陆地壳演化过程和地球运动的规律性,形成了符合我国地质构造特点的新的大陆成矿理论体系。通过对主要成矿区带大量岩石和矿石同位素年龄精测、地幔柱研究等,构筑地质历史演化时钟,以精确成矿年龄为依据,提出了低温流体和地幔流体成矿系统。通过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的研究,发现铁、铜、金、钼矿床与其密切相关。
根据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内大规模成矿理论体系,科研人员研究确定出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约1.9-1.6亿年、1.4亿年和1.2亿年三个峰期;华南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1.7-1.5亿年和1.4-1.25亿年和1.1-0.8亿年三个时段,前一阶段以铜铅锡和钨矿化为主,后一阶段主要是锡金银铀矿化。提出我国造山带矿床可以分为同碰撞成矿、后碰撞成矿和大陆边缘造山带弧后伸展成矿三大类型:中国大陆成矿作用可以出现在区域大伸展、碰撞造山和俯冲造山及地幔柱等环境,但控制金属元素大规模堆积成矿的均为伸展作用。在不同背景下出现的伸展构造形式多样,形成的矿产资源组合丰富多彩。因此,可以认为伸展与成矿是中国大陆板内成矿的核心。
科研人员经过5年反复试验,研究出适用于西部大面积覆盖区快速获取地球化学信息和筛选大型矿集区靶区的战略性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地球化学急变带预测大型矿集区方法、裸露区高精度遥感找矿技术、深部隐伏矿的定位技术;提出了华南地区寻找铀矿的新思想和新方向以及热夜型铂族金属矿床新模型与找矿新思维。在实验阶段,科研人员应用这些找矿新思路和新方法,准确的圈定了滇黔相邻区大型玄武岩型铜矿集区靶区、东天山沙岩型铀矿、扬子地块西缘四川会理米易-攀枝花热液-活化型铂钯矿靶区等5个矿集区尺度和大矿找矿靶区,直接引导了华南铀矿新一轮找矿高潮,这项研究将产生巨大的找矿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