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条件财务司组织我国科学家、学者会聚北京,深入研讨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具体内容,凝练"十一五"期间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工作重点,以便完善《"十一五"科学仪器设备研究开发规划》。金国藩、刘光鼎、汪尔康、姚骏恩、张玉奎等院士和专家共2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科学家指出,科学仪器设备是测试方法、技术等科技知识的物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对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测量与控制的基础手段,既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源头和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谁就有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人民健康的保障权、经济交往中商业标准的制定权以及控制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但在我国的科学活动中,长期以来,许多实验室里摆放的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实验设备,使科学家们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他国仪器设备的限制。据了解,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有60%是用于进口设备的,其中很大部分是关键的高端仪器。以分析检测仪器为例,技术密集的高端仪器设备,如色谱-质谱仪、核磁波谱仪、等离子质谱仪、电子能谱仪、透射和扫描电镜、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核酸测序仪等,100%依赖进口。进口分析仪器总额从2001年的9亿美元猛增到2003年的16.13亿美元,2004年已突破20亿美元,且每年仍以约30%的速度继续攀升。在生物医学仪器方面,我国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则更为严重。
为此,2005年11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沉甸甸的报告--《关于大力加强我国科学仪器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实施"张衡工程"的建议》。无疑,这份报告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值此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规划之际,科技部条件财务司继今年年初向社会广泛征集"十一五"科学仪器设备研究开发建议之后,又组织召开此次会议。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目前中国在科研仪器方面与世界存在巨大差距,但中国科学家已经起步,并显露出良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