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中国汽车业交叉合资形式能否突破技术封锁 3/27/2006
以交叉合资的形式引进多家跨国公司,用竞争化解跨国公司的技术保留, 使跨国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在中国迅速普及,推动整个产业和自主品牌迅速成长
中国汽车业正经历一个战略发展期,产量每年向上跨越100万辆的台阶。产品结构已与世界汽车产品结构趋于一致,已从一个以货车为主体的产品结构演变为以轿车为主体的产品结构。
生产秩序渐趋清晰,形成了五大生产基地,“3+X”(三大汽车集团和“X”家独立汽车制造商)的厂商格局初现端倪。一对一配套的封闭产业链正改造为多对多交叉配套的开放产业链。
吸收外企的知识积累
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以后,私人用车需求大增(收入效应)。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做出了正确决策,不是直接进口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不开放产品市场),而是对外开放生产领域,通过国内厂商与跨国企业合资,从而迅速扩大了国内的产能。
扩大产能的基础不是资本积累而是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本是一个慢变量,合资的意义在于使跨国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在中国迅速普及。概言之,以市场吸引战略投资者,通过合资对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进行国际化改造,在这一过程中,跨国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在中国迅速普及,整个产业因此迅速成长。
在跨国公司进入前,中国汽车工业是一个高度封闭的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虽然在这一时期开发了“东风”、“红旗”和“上海”等轿车品牌,但产量非常低,中国汽车业基本上还是“卡车工业”。
开放三阶段
中国汽车业对外开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前,政府鼓励以各种方式引进整车制造业的战略投资者。这一阶段,先后有多家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比如美国克莱斯勒、德国大众、法国标致以及日本铃木,都与国内汽车企业成立了合资企业。
第二阶段,1994年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把零部件作为发展的重点,制定了比整车更为宽松的引资政策,跨国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也开始成批进入我国零部件行业。
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后,出现新一轮合资高潮,仅在2002年的前10个月,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汽车公司的合资案例就超过过去20年总和。新一轮合资不论从层次上还是从投资规模上看,都要大大超过前两个阶段。
经过这三个阶段,不仅使中国汽车生产成了一个对外高度开放的领域,而且形成了一种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交叉合资生产局面,一个跨国企业同多家中国公司合资生产,同时, 一家中国公司同多家跨国企业合资生产。
决定制造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知识积累量(包括技术和制度),知识积累有三条途径:研究和开发、自己干中学、向他人学习。
在这三条途径中,通过研究和开发积累知识的代价非常昂贵,通过干中学(经验)积累知识的速度很慢,而向他人学习是一条快速积累知识的低成本的途径。这是亚洲经济体(日本、四小龙、中国大陆)工业化所选择的道路:向他人学习工业。
选择低成本途径
在学习方法上,中国大陆同早于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日本和四小龙又有所不同。日本和四小龙的做法是进口替代,即不开放产品市场(不直接进口产品),而是开放资本和技术市场,进口生产线和技术进行仿制,在仿制过程中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这期间生产的产品供应国内市场,当引进技术充分吸收以后。因为引进技术的知识积累成本低于研究和开发,其产品就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反过来向它引进技术的国家出口。
中国大陆一开始也沿用这一方法,但很快就发现了一种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同日本和四小龙的做法一样,不开放产品市场(不直接进口产品),但不同的是,不是进口生产线和技术进行仿制,在仿制过程中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而是开放生产领域,引进跨国公司,通过合资对生产领域进行国际化改造,在合资过程中迅速解决了知识积累和普及。
因此,我们看到了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看不到的景观,跨国公司云集于中国大陆。通过合资对生产领域进行国际化改造优于进口替代的是,不是单项技术的一次性引进,而是包括技术和制度的一个知识体系的持续引进。
如果说,单一性学习(一种产品只引进一家跨国公司),可以使跨国公司控制技术转移的速度,那么,多样性学习(引进多家跨国公司),则用竞争化解了跨国公司的技术保留,其具体形式就是交叉合资。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