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80%以上的汽车企业选择把汽车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或者物流总代理商加入汽车供应链已成为主流。但在我国,高速增长的汽车工业刚刚触及汽车供应链管理的边缘,真正意义的汽车物流也才刚刚起步。
制造全球化带来机会
跨国汽车制造企业根据其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将核心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这两个高附加值环节掌握在手中,生产、加工和一般设计等方面根据相对优势转移或外包到其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对生产和营销进行统一布局,构建全球生产体系,使汽车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走向全球化。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在组织形式上一般表现为跨国汽车企业之间的重组与联合,这种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竞争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也导致了定单驱动的混合生产模式、零部件的全球采购模式和JIT供应模式的盛行。
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良好成长性和人力资源的区域比较优势,都为我国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空间,世界汽车制造中心正逐步向中国转移,各汽车跨国公司都将中国汽车市场视为其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在中国布点设厂、合资合作、扩大投资、引进新建生产线或改扩建旧生产线的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大量新车型和其关键零部件,以谋求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这在推动汽车物流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现代汽车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汽车供应链结构具有最典型的供应链组织模式,整车制造业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物流调度与管理中心,担负着信息集成与交换的作用。汽车物流系统中涉及的主体有原料供应商、多级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制造商、分销商、维修服务站、汽车用户、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及物流分供方等多个方面。
对于汽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物流管理包括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订单下放及跟踪、物料清单维护、供应商的管理、运输管理、进出口、货物的接收、仓储管理、发料及在制品的管理、生产线的物料管理等。零部件物流供应商就是要实现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的物流配送体系与其主业剥离,逐步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
从整车制造商的立场考虑,汽车物流一般可分为进口SKD、CKD的入厂物流;国产件的入厂物流、厂内物流、厂际物流、整车分销物流、售后备件物流、国际采购出口零部件物流、以及相关逆向物流等几个主要方面。
汽车整车物流和零部件物流服务是各个环节必须衔接得十分流畅的高技术物流行业,国际物流业公认其为最复杂、最具专业性的物流领域。特别是零部件的入厂物流更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市场前景
在我国,汽车工业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比较好的基础,零部件国产化率也在逐步提高,汽车产销增长速度很快,销售收入年均增幅为20%。2003年,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400万辆,达到444.37万辆和439.08万辆,分别增长35.20%和34.21%,我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其中轿车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01. 89万辆,同比增长83.25%,比上年净增91.71万辆,销售197.16万辆,同比增长75.28%。预计未来五年中我国汽车产销量将保持在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我国汽车保有量和需求量每年以平均超过10%的速率增长,与之相对应,汽车零部件物流以及备件物流市场规模巨大,汽车物流收入相应呈现较快增长趋势,预计2005年将达到1306亿元人民币。
零部件进口今年有一定的提高,这说明我国零部件进口物流市场具有重要地位,也说明汽车散件进口、国内组装的情况在一定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我国零部件出口维持较低的水平,随着全球采购和制造的活跃,我国的成本优势会体现出来,零部件出口物流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领域。
运作现状
目前,我国约有100多家整车制造厂以及近3000家零部件制造厂。汽车制造商市场份额相对集中,前15家的产量占全部产量的82%。轿车生产厂的前10家的份额占全部产量的94%,名列前三位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的份额占总产量的54%。零部件供应商即随着汽车制造商的工厂布置而全国性散乱分布,也形成了区域性的相对集中,零部件销售总额最高的6个省市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湖北、重庆、辽宁,2003年6省市合计为4,800亿元,占全国零部件销售的50~60%。不管是零部件入厂物流,还是售后备件物流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都大规模发生。
由于零配件生产厂分布地域广阔,供求双方信息交流困难,生产计划的调整和变化不能及时沟通,使整车生产厂的供应物流管理难度加大;而且由于采购供应物流系统信息不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迟滞,造成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我国现行的汽车物流模式主要是供产销一体化的自营物流,汽车制造企业既是汽车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实施操作者,又是企业物流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这种模式下,制造商对采购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销物流拥有完全的控制权,能够掌握第一手客户信息,有利于改善客户服务和对整个物流进行协调与控制。
但是,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扩大,供应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对汽车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自营物流而言,不但加重了制造商的资金负担,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分工的经济优势,会降低汽车产品的总体物流效率。同时,自营物流居于整车生产企业自身,往往只从整车生产企业的利益出发,过多地强调保障整个生产企业生产的连续性,会要求零配件生产企业提供远大于实际需要的库存的进一步增加。
整车生产厂主宰整个物流系统的同时,为了实现零库存,要求零配件生产、供应商按其生产节奏和生产需求量进行供货,实施“直送工位”的JIT(及时供货)配送。零配件生产、供应企业需要通过自建仓库、租用整车生产厂仓库或社会仓库资源等方式,构造自身的仓储系统,相当于把成品仓库前移至整车厂的生产线旁。
由于整车生产厂都有多达上千家的配套生产零配件和供应原材料的企业,每—个大型整车生产企业周围,都有由数目庞大的零配件生产、供应企业群所构成的垂直分布的单一配套体系,也构成了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采购供应物流体系。零配件生产、供应企业构成了采购供应物流的起点;运输企业构成了干线运输层;围绕整车生产厂的仓库群构成了仓储层;供应商的配送部门或整车生产厂的供应部门构成了配送层。在配送到生产线之前,所有零配件均由供应商负责,增加了供应商的压力,而整车生产厂由于要面对许多仓库,其配送管理难度很大,配送效率和及时性也大打折扣,成为入厂物流系统的薄弱环节。
目前中国汽车物流成本(从零件供应商交货开始计算)占成品车总成本的10%,而国际先进水平在4%--5%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汽车制造业采购供应物流的体系结构所造成的。
发展途径
普通制造行业的采购物流、对分销商的销售物流和对最终用户的销售物流的外包度分别为15%、46%和27%。汽车制造商更愿意外包物流业务,这三个指标分别达到了33%、50%和33%。其中,国际采购物流通常采用外包的形式,国内汽车入厂物流目前主要由供应商负责,以后有由总装厂负责并外包的趋势。
在我国,汽车物流业务外包也在迅速兴起,如上汽、一汽、东风、北汽等都将物流积极外包,一些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也对其内部物流实体进行剥离,同时服务内外部客户,这都将导致专注于汽车物流的大型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出现并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比如安吉天地,长安民生等。
汽车制造商在选择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时,注重的主要是实际运营经验、专业化操作经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品牌商誉、网络覆盖率、运作成本和信息管理能力等。
从汽车供应链组织关注的关键性问题排序可以看出,行业运作经验、市场声誉和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成为名列前三位的选择标准。
在零部件供应环节,3PL的信息系统应该可以与整车生产厂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接收整车生产厂的生产计划和物流订单(电子看板),并及时反馈执行情况;订单进行处理后,将信息传送到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完成零配件的分拣、配货和工位配送等实物流作业。
另外,系统还应该与零配件生产厂进行信息交换,随时向零配件生产厂传递整车生产厂的生产信息和配件需求信息;零配件生产厂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对接或拨号上网访问配送中心网站,查询库存信息和配送信息,下达补货指令。这样在整车生产厂和零配件生产、供应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信息直通道,使零配件生产厂可以及时了解整车生产厂的生产需求和发展规划,避免由于信息滞后所造成的零配件产品的积压和盲目生产,保障了整车生产厂的JIT工位配送,生产的高效性和连续性。
改进对策
汽车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出现任何新的变化,都会引发很多的物流问题。所以,汽车制造业在为我国汽车物流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汽车供应链所关注的关键性问题的排序如下:降低库存水平(39%);增强稳定性(29%);缩短周转时间(22%);降低直接物流成本(10%)。在采购物流方面,要求实现最小库存,动态的计划和生产安排、严格规范的收取或交付以至绩效监督。
目前我国核心汽车制造企业有很强的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同时还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涉及的安全及诚信等问题,所以,我国汽车物流现代化的进程不能一蹴而就。就物流模式而言,我国汽车行业现阶段强行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未必适宜,可行的汽车物流模式应该将供产销一体化物流模式与第三方物流模式有机地结合,综合两者的优点。汽车企业内部汽车物流由制造商负责,汽车制造商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物流主要由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负责,汽车产成品的分销物流一部分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另一部分则由制造商自己完成,最后过渡到完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