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台9000米钻机研制成功的喜讯传来,极大地鼓舞了百万石油员工为中国石油忘我工作的热情。参与钻机研制任务的科研人员如何看待和理解自主创新?带着这个问题,2005年12月21日,记者采访了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参与9000米钻机研制任务的部分科研人员。他们一致认为,9000米钻机的研制成功,是自主创新的结果,而自主创新源于宝鸡石油机械公司科技实力的厚积薄发,源于中国石油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
创新源于厚积薄发的科技实力。黄悦华(钻机技术总负责)、贾秉彦(钻机方案主要制定者、绞车主设计)说,虽然9000米钻机立项启动早,准备工作也相当充分,但压力还是很大。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对超深井钻机资料及实物的了解。我们从未制造过这么大的钻机,手头可借鉴的资料很少,对世界超大功率钻机的信息也了解不多。第二,前辈的企盼和厚望。这些老前辈、老专家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研制钻机上,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们自己研制的高水平9000米钻机。但压力同时又是动力。这个动力激励我们一定要搞出自己的9000米钻机。怎么搞?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黄悦华认为,创新不是盲目发挥和蛮干,而是对已有成果的升华和科技实力的再提高。缺少资料没关系,没见过实物也不要紧,我们有研制1000米至7000米钻机的经验积累,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作支撑。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充分了解超深井的钻井特点,就没有攻不克的难关。在多次方案论证后,科学、有效又符合实际的方案最终付诸实施。如果我们没有多年积累的科技实力,创新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我们的设计方案是正确的、先进的。
创新要基于用户至上原则。李厚岭(钻机井架主设计)、李治平(钻机底座主设计)说,井架、底座是钻机的核心部件,9000米钻机是特大超深井钻机,与7000米钻机相比,它的钩载能力高出225吨,有效高度也高出许多,如果对使用中拆装、运输等因素考虑不周,一味考虑安全、性能和可靠性的话,那只能是闭门造车。这样做的结果是设计工作完成了,钻机也造出来了,但并未体现超深井钻机拆装、运输的特点。无特点的产品自然没有竞争优势,不为用户使用着想的产品自然也就没有市场。怎么办?只有创新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李厚岭介绍说,在保证用户运输、安装方便和钻机整机性能的前提下,我们放开思路,大胆创新。虽然这样做难度很大,将近800吨的载荷加在距地面60多米高的井架顶部,还要考虑拆装、运输方便及重量的控制等因素,但不创新更没有出路。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强度计算和结构优化,不仅一个个难题被我们破解了,而且井架、底座技术还获得国家专利。我们的体会是,创新的出发点就是用户至上原则,只有满足用户需要和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
创新要从实际出发。蒲容春(钻井泵主设计)、丛万生(电控系统方案制定者)、蒋涛(天车、转盘主设计)、晋小庆(游车、吊环主设计)、陈思祥(绞车设计主要参加者)说,对于9000米钻机,我们的设计原则是追求技术先进,质量可靠,性能优良,价格适宜。追求技术先进就意味着必须有创新,而创新首先要立足现有技术。而创新不是一切推倒重来,那不切合实际;创新也不是拒绝国外成熟的技术和成熟的产品,否则也不是务实的科学态度。创新是借鉴、吸收、消化国内外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创新要从实际出发。我们研制的9000米钻机,并不是每个零部件都由我们自己研制,而是对少数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部件或性能不能完全满足钻机整机性能要求的配套件采用进口,而钻机的核心部件则是由我们自主研制的。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宝鸡石油机械公司正着手为下一步研制钻深能力更大的钻机作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