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得益于无人机进入民用市场,航拍变成了操作简单却炙手可热的副产品,更有一些别出心裁的用户在无人机上挂载各种物件,试图探索航拍之外的应用。
这些做法显示出人们对于无人机的期待——能做更多的事情、能给生活带来更多改变。然而,一方面是用户对更广阔应用的需求,一方面无人机高昂的价格依然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产业亟待一种解决方案,能在保证无人机性能的同时大幅削减成本。
这个问题,智能手机或许能给出答案。
无人机的未来或许是“手机”
如果说智能手机催生了无人机,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质疑。由于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推广,其中的GPS、磁罗盘和IMU批量生产而使得成本大幅降低,这也让同样使用GPS、磁罗盘和IMU的无人机在民用市场的普及成为可能。
在无人机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智能手机裹挟着更加庞大的产业群正在打造各种“生态系统”,智能手机可扩展的应用场景已经足以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机芯片企业也在为更好芯片方案做着不懈努力,其中涉及到的运算性能、定位精度、响应时间、低功耗、小尺寸、通信传输等,也正是无人机发展须要解决的问题。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展示的一款将手机固定在无人机上作为传感装置,也许从反向印证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是手机芯片技术的进步,还是无人机应用自身进化的需要,依托大规模量产的手机芯片组而生成的无人机已成为无人机未来发展的趋势。
“Turnkey”参与者的入场券
尽管手机芯片方案保证了无人机实现更多应用的可行性。但对于意图进入无人机产业,或者已经踏入无人机市场的企业来说,要想拿下这些应用市场的份额,底层无人机技术仍然是他们不得不迈过的一道门槛。
当人们对无人机的认识还停留在飞控、云台、相机、图传的核心技术时,来自国内以无人机核心技术立业的零度智控方面的消息表示已经将“避障和CV(计算机视觉)”也加了进来,无人机基础核心技术的门槛面临再次筑高,“4+2”的技术壁垒对许多新晋的参与者来说或许不是一个好消息。
“4+2”形成的六项基础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一些必要的投入和时间沉淀,每项技术均需要较长时间的研发积累和大量验证后才能达到实用水平,单纯靠研发人员数量和资本堆砌短时间内很难奏效。时间成本会让许多原本有望在无人机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错失良机,更可怕的是还要面临许多不确定的技术风险。然而无人机做为“低空产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正处于爆发前夜,留给厂商们的时间窗口已经非常有限。
在巨大的市场诱惑和不断筑高的无人机技术门槛的现实下,无人机领域的Turnkey模式的市场需求也愈加明显。
“红海”、“蓝海”终归都是海
智能手机领域的Turnkey模式是其产业链不断进化而衍生的产物,由于分工的不断细化,更多企业选择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耕作,因此在芯片企业与终端手机厂商之间,手机方案供应商应运而生,并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智能手机的繁荣。
零度智控近日推出的“+无人机”计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无人机产业里的Turnkey模式,“‘+无人机’计划准确的讲就是将我们在无人机领域8年来积累的技术成果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开放给真正有无人机需求的合作伙伴。”零度智控创始人杨建军如此表述。
据了解,“+无人机”计划意在让更多具备产品实力的企业加入到无人机行业,凭借其8年的无人机研发积累和领先的核心技术方案优势,为这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无人机底层技术方案。让企业轻松越过无人机基础核心技术门槛,以便集中精力在产品规划、工业设计和应用场景开发方面。
基于这种产业链的分工,无人机底层技术将不再是个不可逾越的“门槛”,没有了这道“门槛”,更多的厂商将会立足于自身优势,催生出更多、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生产出各种专属类型的无人机产品,无人机普及或许才会真正打开局面。
航拍虽然是目前消费级无人机普及最为成功的应用场景,但如果无人机仅限于航拍,那么其市场容量确实无法容纳太多企业,无人机也很难成为大众消费品。但就如手机从接打电话、发短信发展到如今生活离不开手机一样,无人机如果依托手机芯片级解决方案,无疑会在成本、性能、体积等诸多方面秒杀现有无人机产品,基于手机芯片的无人机在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交互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无人机”和“手机”互联的实现只是一个开始…
在未来,“会飞的智能机器人”已经不仅是一种畅想,他更会在众多无人机厂商手中成为现实。
无人机市场未来不管是“红海”还是“蓝海”但一定会是海量用户的市场,“红海”、“蓝海”都是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