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新一代宝马iDrive识别手势操作
德国三大车厂ABB的人机交互系统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奥迪MMI、宝马iDrive和奔驰Comand系统都有着相似的控制逻辑——旋钮+按键控制,中控台的屏幕只能看不能摸!哪怕是屏幕到了12寸的规模,依旧不能触摸,三家提出这一观点的共识是为了降低对于驾驶员注意力的分散,最好的形式就是用控制器而不是触摸,因为在驾驶过程中,如果使用触摸进行指令输入会使人眼长时间离开路面,并且触摸的精度并不会做到100%准确,因此增加了误操作的几率,而控制器就更精准而且在熟悉之后能够实现绝大多数功能的“盲操作”。
这个结论被ABB当做“真理”,直到今天,大屏幕移动设备的全球普及。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数字设备用户的习惯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许多领域,键盘、鼠标或触摸板等输入装置早已被速度更快、反应更精准的触摸屏所取代。如今,用户只需在屏幕界面上直观地滑动手指,或者通过已学习手势与设备中的程序进行互动。
总之,车厂不能忽视的现状是,首先新技术让所有人尤其是新生代用户彻底倒向触摸阵营;其次硬件的提升和更成熟的UI界面让触摸的响应变得更快更直接。所以宝马率先意识到这一变化的重要性,并抓住趋势为之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iDrive控制新增触摸控制和手势识别功能。而同期推出的新一代奥迪MMI却依旧坚持不能触摸,哪怕是在兼容苹果CarPlay的前提下,也硬生生地将苹果原本为车载触摸操作深度优化过的CarPlay弄成了旋钮控制。
可触摸的iDrive,是补充不是颠覆
宝马集团已经意识到这一变化,因此在CES上首次展出了加入了触摸屏操作的iDrive。无论是使用触摸屏还是传统的iDrive旋钮均可用来控制所有功能。所以用户是多了自由选择输入的权力,而无需对任何一种操作做出妥协。当用户伸手靠近屏幕时,屏幕上会立即打开一个虚拟键盘。甚至在输入过程中,也可随时在iDrive控制器、手写板和触摸屏之间切换。
其实熟悉iDrive的用户都知道,iDrive原本的层级式操作方式就比较容易让人产生触摸操作的“冲动”,只不过此前一直都在为旋钮操作优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择通过iDrive旋钮操作还是触摸屏输入,两种方式都符合需要符合宝马的行驶中数据输入安全规定才能最终上市。与此同时iDrive显示屏的位置以及显示字号都经过了人际工程学优化,能够方便多重输入形式。
新增“手舞足蹈”的手势识别
如果过阵子,你忽然发现某辆新款宝马车的驾驶者在车里手舞足蹈,他应该不是疯了,而极有可能是在操作iDrive或者接听电话……
宝马的工程师在天窗附近加入了一个3D传感器,其实就是一个“摄像头”,对准中控台的区域,驾驶者的手在“摄像头”的实现范围内的时候,它就能识别用户的手势,并做出准确的响应,目前能识别出用户伸出了一个还是两个手指,或者拇指和食指是否捏合。系统会对手指点击、旋转或向右滑动等动作进行解码,然后执行所需的输入。CES 2015上展出的原型技术,已经能够识别4种不同的手势,并且根据用户的设置来实现多种功能,例如一根手指画圈圈,不是诅咒谁,而是调整音量,顺时针是加大音量,逆时针是减小音量。虽然你完全可以用方向盘的滚轮或者音响上的旋钮完成同样的动作,但是隔空画圈圈的动作是不是更好玩?
接下来的两个手势跟电话有关,如果用户手机通过蓝牙跟车机连接之后,来电话时候会自动在iDrive屏幕上显示,这时候如果想要拒接电话,将手在屏幕上横着一挥,就挂了,很潇洒的说,有木有?如果想要接电话,就用手指向着屏幕的方向,轻轻一戳就行。
对着屏幕做出胜利的手势,是留给用户自定义的扩展功能,默认是自动导航回家,也可以修改成关闭屏幕等功能,看来以后不能在车里跟副驾驶玩剪刀石头布了……
当然上述4种功能只是会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下才会触发,比如有电话时才能用,没有电话进来时任凭你怎么挥手,也不会挂断谁,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