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对传统金属材料的逐步替代,将引领一场材料工业的革命。”8月20日,中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以下简称碳纤维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致辞时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发展寄予厚望。
高端依赖 低端受挤
苏波在致辞中提到,碳纤维作为一种战略性新材料,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能源装备、建筑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性能碳纤维技术取得突破,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碳纤维在工业领域应用比例持续增长。以民用航空为例,波音787飞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已达到50%左右,而这个比例在波音777上只有12%,空客下一代商用飞机A350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也达到53%,由此使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5%。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设立了碳纤维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2010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包括碳纤维在内的新材料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工信部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和重点。2013年,围绕碳纤维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下游应用拓展四个方面,工信部制定了《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
苏波指出,当前我国正在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原材料工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必须加快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填补国内新材料空白,逐步占领高端市场。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对于提高我国原材料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防安全,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都具有重要作用。
苏波认为,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国家支持和企业努力下,我国碳纤维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生产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初步建立了从原丝、碳纤维到复合材料及制品的产业链,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到目前为止,我国T300级碳纤维实现了批量生产,T700级碳纤维初步实现了产业化,T800级碳纤维关键技术已有突破。国产碳纤维已逐步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风电叶片、输电电缆、石油钻探等领域。
但我国碳纤维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高端产品还未形成生产能力,关键生产装备还要依赖进口,碳纤维企业普遍单线规模小,工艺稳定性不高,成品率低,生产成本高,总体竞争力不强。截至2013年底,我国碳纤维产能约1.4万吨,碳纤维企业30多家,但达到千吨级产能规模的只有几家,去年国产碳纤维的销售量仅为2700吨左右,而全年进口量达到近万吨。国产碳纤维产品种类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缺乏,限制了国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汽车、电力、船舶等领域的应用,国内碳纤维企业不能进入良性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下游应用牵引不够,标准和设计规范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
整合资源 牵引带动
苏波指出,碳纤维产业联盟的主要任务是整合碳纤维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发挥下游应用企业对碳纤维行业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提升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科研和产业化水平,力争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实现突破。他对碳纤维产业联盟当前应当重点做好的工作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组织技术攻关。碳纤维产业联盟要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重点解决T300级等中低端碳纤维产品的批次稳定性和成本控制问题,加强高品质油剂、上浆剂、树脂等碳纤维辅助材料配套能力,加快T700级、T800级等中高端碳纤维产品的产业化,抓紧高模量碳纤维产品的研发。
二是加强应用牵引。碳纤维产业联盟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特别是重点应用企业要根据自身产品需求,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企业提出详细需求,在整个产业链框架下进行系统创新,联合攻关。
三是深化军民融合。碳纤维产业联盟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带动碳纤维行业发展。
四是推动标准规范制修订。碳纤维产业联盟要推动建立一套适合国产碳纤维产品标准的应用设计规范体系,解决限制我国碳纤维下游应用瓶颈的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问题,逐步扩大国产碳纤维对进口碳纤维的替代。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碳纤维产业联盟各单位要广纳人才,建立起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参与的专家组和智库,开展技术培训,培养行业专业人才。
大会通过了碳纤维产业联盟章程和碳纤维产业联盟工作条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姚燕当选为理事长。碳纤维产业联盟由中国建材集团牵头,联合42家碳纤维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发起成立,涵盖产学研用各个领域。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工信部相关司局负责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以及来自43家发起单位的代表共105人出席了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