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世界船市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我国船舶工业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造船三大指标连续4年保持世界领先,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率先呈现出积极向好趋势。不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在接受采访时再三强调:当前,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工作不但距“完成”尚远,而且正在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下一步,我国船舶行业要全力加速推进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使我国船舶工业在国民经济各重点产业中率先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目标。
“2013年,国际船舶市场虽然有所回升,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上游航运业复苏迟缓,造船产能严重过剩,船舶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船企普遍遭遇了接单难、交船难、赢利难等问题。”李东表示,面对困难局面,我国船舶工业变压力为动力,在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和措施指导下,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符合国际新公约、新规范、新标准产品的研发,努力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积极培育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造船三大指标来看,201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4534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订单量达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2%,其中出口船订单达92.7%;截至2013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31亿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1.4%、47.9%和45.9%,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特别是新接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比2012年提高了4.3%。我国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舶市场推出了一系列节能环保新船型、新技术,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其中散货船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绝对优势,2013年接单量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6.8%。
同时,我国在高技术船舶的接单方面取得新突破。2013年,新承接6艘17.4万立方米双燃料电力推进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7艘8.3万立方米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VLGC)订单,LNG船还实现了系列化批量出口;新承接8000TEU及以上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共计64艘,约占世界总量的40%,比2012年有大幅度提升;首次批量承接了当今世界最大的1.8万TEU集装箱船订单,打破了国外垄断;我国自主品牌的高性能船用中速柴油机也承接订单,获得了市场认可。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大幅增加。2013年,我国共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金额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已超过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而“十一五”末期我国所占份额尚不足10%;新承接各类海洋工程平台(船)订单共62座(艘),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目前,我国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辅助船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半潜式钻井平台累计接单数量与韩国基本持平。
“虽然2013年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李东强调,当前,国际船舶市场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新船价格回升缓慢,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上游运力过剩矛盾仍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并存,劳动力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也将持续影响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随着国际造船新公约、新规范、新标准的频繁出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世界主要造船强国都在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我国船舶工业产业技术升级压力不断增大。从产业自身来看,我国船舶工业仍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产业集中度低、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效益效率质量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等深层次问题。这些就是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步入结构调整“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特征。
李东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根据最近发布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加强市场规范管理,全力加速推进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使我国船舶工业在各重点产业中率先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