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民航工业如何跳出“过剩”怪圈? 7/7/2013
“产能过剩”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当前众多产业无法绕过的一道坎。今年以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时常出现在政府高官讲话及国务院文件中,被“点名”的产业主要有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
民航工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的主题之一。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其发展的意图明显,而我国航空制造业刚刚起步,似乎离产能过剩还很遥远,蓝海的魅力很难让人把它与“过剩”联系起来。
事实并非如此。记者了解到,在国家政策推动,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影响下,截至目前国内有超过二十个省市(区)公布了发展地方民航工业的计划。在这块千亿级蛋糕上,谁也不想落后一步,发展成潮起之势。
根据北京赛迪方略城市经济顾问有限公司装备产业研究中心CEO黄磊的观察,某些地方逮到机会就着手上马类似“双通道宽体客机”等投入和风险巨大的项目,做起规划来恨不得从支线客机到大中小各型直升机,从航空发动机、机载雷达、起落架到客机座椅等配套产品,都想尝试并涉足。
特别是在产业链构建上,制造业的垂直一体化从过去时忽然一夜之间又成了将来时,地方招引项目均希望承揽从零部件到整机全线产品。这些问题若不重视,都会成为未来发展中的严重隐患。
如何跳出“过剩”怪圈?
首先,应认识到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成长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C919、ARJ21等干支线客机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低空空域开放尚处试点阶段,通航飞行器适航标准尚在修订,国内私人飞行驾照培训尚在起步期,当前地方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须遵循市场规律,特别是要避免“贪大求全”。
其次,地方民用航空工业布局须注重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立足于长远的角度,同质化的规划布局和封闭守旧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方式,都是短视的行为,已经在激烈的国际航空市场竞争中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各地应该发展出自己特色的民用航空产品,融入到全球分工协作中,这样才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培育地方市场要鼓励多方力量参与。不仅需要地方政府、航空制造及运营企业参与,还需要各类社会团体和其他行业企业的支持。例如,发展农林飞机,需要联合农林用户、农林飞机运营商、农林部门、环保部门与飞机设计制造企业一同来谋划。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