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装备工业如何对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6/10/2013
5月23日,汇丰银行发布的5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至49.6,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跌破划分经济扩张与萎缩的50荣枯线。内需不强,未能弥补疲软的海外需求,被认为是造成跌破荣枯线的主要原因。而AMP资本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师表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去年年底的短暂回暖势头已经结束。不过,他认为,只有当PMI跌破40才能说明中国经济的衰退,“而那距离我们还很远”。不过,对于国内装备产业而言,即使是当下的低迷态势也已经快消受不起了。
经济调整还将持续多久
市场的萧条以及前景的模糊不清,往往容易诱发消极情绪。很不幸,这种情绪似乎在产业中浓重的弥漫着。
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对于周期性行业反弹的预期一直在延后。从2011年的第二季度周期性产业的工程机械、重型卡车、重型机械销售下降开始,无论是产业界还是证券界,一直都在等待政府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开始是预测2011年年底会走出低谷,但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然后将复苏的预期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地往后推,结果是越来越悲观。进入2012年重型客车销量继续下跌,挖掘机、起重机、装载机数据越来越差,机床行业订单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能源需求首次下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放缓的情况。2012年企业预期下半年恢复的希望再次破灭,企业感受到各经济链条上的装备需求正在萎缩,盈利能力迅速下滑,经济实际进入下行通道。
当传统的增长方式由于多种原因的集合作用而逐渐失去效率,新的增长方式又由于缺乏要件支撑而难以形成时,企业所感受到的痛苦与整个经济运行的滞重也就自然而然了。
环顾产业,船舶产能过剩、光伏产能过剩、风电产能过剩、水泥产能过剩、钢铁产能过剩、重型机械产能过剩、挖掘机械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顽疾”。十多年前,中国也曾出现过产能过剩,但那更多是周期性原因,在周期谷底时确实会呈现产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但由于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并未下行甚至更高,产能利用率很容易随着经济复苏而强劲回升。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显然不能靠拉长经济低迷时期来自动淘汰过剩产能。此外,中国当前产能过剩并不是单一经济周期的现象。
此次产能过剩最主要的原因应归结为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模式,表现在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各地方因过分追求GDP指标而形成过度投资,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使市场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失去了作用。尤其在2009年和2010年“4万亿”投资刺激下,市场需求活跃,使企业盈利改善。因此,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热情攀升;而2011~2012年是行业前期投资下产能释放的高峰时期,然而,此时随着市场需求的逐季下行,产能过剩问题越发突出。
应该说,产能过剩将是今后五年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毕竟,企业层面的投资冲动特别是产能扩张,从来都是与宏观经济层面的投资拉动相伴相依的。也就是说,若要有效解决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由注重外延向注重内涵转变,宏观层面首先需要对发展认知进而在导向上做出调整。
目前,中国产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前有发达国家抢占高端制造领域,后有新兴国家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中国制造”长期依赖的低成本优势已逐步削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却难以生长。可见,如果再不谋变,恐怕中国产业将会遇到更多的麻烦。
放眼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欧盟、美国、日本经济虽各有难题,但都在积极备战新一轮工业革命,在新能源、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展开新一轮的角逐,努力抢占技术前端,从而掌握未来主动权。中国装备制造业是要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还是继续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淖不能自拔?是抓住变革时机、实现弯道跃进,还是继续在产业链的低端自得其乐?这已经不单是对企业的一道必选题。
至于,此次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何时才能告一段落,尽管观点各有不同,但相信只有“上帝”才能了然。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金融危机的过程毫无疑问将深刻地改变未来世界的格局。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是概念
有人说,在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就像人类历史的战争一样改变着世界。
与经济繁荣期不同的是,经济危机过程中更容易诱发各种社会矛盾与动荡。因此,提振经济对于欧美各国而言诉求强烈。而当传统产业与市场日趋饱和时,以新的替代产业用以创造新需求并改变传统生活方式的创意就显得生动诱人了。由此,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应运而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大致包括两个版本:一是英国《经济学人》(TheEconomist)杂志编辑保罗·麦基里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他认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迎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二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他认为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均是通信技术与能源技术的结合,进而引发重大的经济转型。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将使全球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
由于上述观点契合了当前全球面临的经济危机、能源短缺、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萎缩等实际问题,还是得到了许多人甚至是部分决策者的认同。例如,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塔尼亚明确表示,欧洲需要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时,以德国为首的部分西欧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制定计划并逐步建设新兴能源体系。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传入中国以后,也受到了高层决策者的认可,例如,李克强就曾推荐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并要求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
当然,也有国内学者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只不过是发达国家的一种概念炒作,表现出了相当的不屑。
事实上,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将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认识已经被广泛接受。即使是当下,相关产业也因与传统产业的差异而让人惊叹。
中国装备工业准备好了吗
应该说,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过程。对于在产业中起到支撑作用的装备而言,改变同样将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当下还不容易准确描述所改变的形态与内容。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于中国装备工业又意味着什么呢?
第三次工业革命看似遥远,却也并非遥不可及。早在2007年,里夫金创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就获得了欧洲议会的肯定,目前相应计划已经在欧盟委员会多个部门以及27个成员国中开始实施。而中国装备制造业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距离,显然不是由中国与欧盟间的地理位置距离那么容易测定。
从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制来看,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而发展的,科技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基础也是必要条件。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其特征是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同时形成了许多崭新的工业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核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激光光导纤维等。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取代了部分人脑的工作,大大增强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当前,正是这些科技成果奠定了欧美发达国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审视以上内容,对比中国当前科技发展现状,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差距就在于,中国甚至连第二次工业革命所需的科技革命都没有完成。
里夫金所描绘的“能源革命”很有些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味道。但这并不可笑。因为,现在国内产业中是否还拥有想像力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再观察一下构成市场基础的自由、产权、企业家精神这三要件在不同经济体中不同的存在形式与形成机制,是否已经为未来工业社会的竞争力优劣,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呢?
一位民营企业家曾说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在比拼制度。”企业如此,其他层面也大致类同吧。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还存有改革的意愿与冲动的话,中国装备工业仍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