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纽约时报》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荷兰的飞利浦工厂里,128个机器臂以瑜伽式的灵活度工作着。视频摄像头引导它们进行的操作远远超过最灵巧的人工能力。它们每天三班、一年365天不停地工作,不需要休息。
这将是未来制造工厂的场景。新一代机器人比汽车制造商和其他重工业生产商目前普遍采用的机器人要娴熟得多。它们正在世界各地取代制造业和配送行业的工人。
即便是苹果iPhone的制造商富士康,在继续兴建新工厂、雇佣上千名新工人来生产智能手机的同时,也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安装100多万个机器人以增补其在中国的劳动力。
但是,面对机器人高昂的购买成本,是否机器人更省钱?
很多美国机器人生产商称,在很多应用中,机器人的成本比人工要低。美国工厂自动化系统咨询公司计算:以一个工业机器人为例,制造系统的初始成本是25万美元,替代了两名机器操作工人,他们每人年薪5万美元,在制造系统15年的生命周期里,机器人通过取代人工和提高生产率能节省350万美元的开销。
在中国,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攀升,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力同样掀起了一股“机器人制造”热潮。2013年,这股潮流将愈演愈烈。
技术差距缩短既然机器人正逐步替代劳动力,那么中国在机器人制造上自然要加紧脚步。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的优势在于服务和价格,技术、产品线、规模上的差距则是中国企业的主要劣势。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的工业机器人的关键基础部件大多为进口,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技术、系统集成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形成相应的标准化、模块化与可互换性的软硬件及功能模块。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才是关键。
培养关键人才对于国外的先发、领先优势,我国的机器人产业的研发远远落后于美、日两国,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远未开展机器人的组装、制作的科学活动,这将关系到二三十年后我国的产业发展。对于中国机器人制造产业来说,实现产学研资各方面的集成联合是当前要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