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东营某大型轮胎集团的生产车间,轮胎世界网编辑看到,将要出口欧盟的轮胎上,按照“标签法规”要求贴着标签,上面标注着:滚动阻力E级,湿地抓着力等级B级,噪声75分贝。
问及国内技术是否可以提升轮胎的滚动阻力达到B级,该集团技术研发部门的相关人士介绍称:“可以达到,但那样的话,产品的成本就会大大上升。”
对成本上升的担忧,成为大多“以价取胜”的中国轮胎企业的一大“心结”。那么,“标签法”是否意味着中国轮胎在欧洲市场价格竞争力的终结?
成本上升尚非企业致命伤
据介绍,轮胎滚动阻力、湿地抓着力以及噪声等性能的提升,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使用新技术,进行原材料升级,开发新的胎面花纹等。但按照欧盟“标签法”的要求,提升一个等级,如滚动阻力从E级提升到D级,具体会对轮胎产品的成本产生多大影响,尚难有确切的统计。而且,成本提升多少,还与轮胎的型号有关,同样的升级途径,越重的轮胎,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也越大。
一直以来,中国轮胎以“量大价廉”跻身世界各国的中低端轮胎市场,出口欧盟的轮胎数量,更是在美国“特保案”的几年中一路上升——出口总占比从2009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18.43%。
若如以上人士所述,为追求产品质量升级而导致成本增加,中国出口轮胎的价格优势或将大打折扣,那么,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是否会被削弱?
轮胎世界网编辑联系了某大型轮胎贸易企业的副总经理张先生。他表示,在技术壁垒带来的影响中,企业成本增加几乎是必然的。“但就欧洲市场来说,这种成本增加导致的国内轮胎产品价格竞争力削弱,并不会成为出口企业的‘致命伤’。”
之所以这么说,张先生认为,在欧洲市场,高端轮胎产品的价格,几乎是中国出口轮胎产品的一倍。即便中国出口的轮胎产品价格上涨一部分,还是会有很大差距,因此无需担心竞争力的问题。
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的轮胎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和实力参差不齐,大企业受到很小“威胁”的事件,却有可能成为众多小企业的“滑铁卢”。
“达不到标准”还是“不想达到”?
轮胎世界网编辑电话联系了山东一家以“低价产品”著称的轮胎企业。问及国内轮胎企业是否会因为“标签法”导致的成本增加,从而在出口市场失去价格优势,该企业负责人的看法是,这对大小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
他表示,对于大企业来说,一方面他们的技术水平较高,“努力一下最起码可以达到法规规定的最低标准”;而且有些在欧洲市场出口量较大的企业,例如双星轮胎出口到该地的轮胎占其总产量的6成,一时半会儿还得依赖这个市场,虽然成本上升,但还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他说,小企业本身的利润就比较薄,而且出口到欧洲的数量也不多,那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增加这种成本。中东、非洲这些相对宽松的市场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必在欧洲这“一棵树上吊死”。
在欧盟“标签法”正式实施之前,国内轮胎业曾为一项“半数轮胎产品达不到欧盟第一阶段标准”的调查结果颇为头疼。如今看来,是真的有如此多企业的产品达不到该法规标准,还是有些企业并不想达到,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