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几年来的信息化市场,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日益深入人心,ERP的应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ERP产品逐渐发展与成熟,形成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厂商服务能力得到提高;从具体企业而言,管理基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ERP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成功应用并产生显著效益,而且ERP已经获得“从上至下”的普遍认知,自主需求日趋强烈;曾经弥漫着的悲观气氛已经不复存在,ERP市场历经培育期,变得更加理性,少了一些概念炒作……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调查数据表明,2004年的中国管理软件市场“止跌回升”,增长率实现了正增长,这一年中,企业对管理软件的投入持续增加。然而,科技部组织的行业信息化调查中,相关信息显示,全国制造业ERP普及率抽查数据仅为10.4%,在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机械行业, ERP普及率也只有15.7%。从微观角度看,国内企业的IT规划、应用深度、选型和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ERP所能产生的效益尚待进一步挖掘。如果要说ERP市场进入成熟期,恐为时尚早。
1. ERP的普及要从两个指标上衡量
谈及ERP的普及,至少是两个指标性的意义:一是企业实施ERP的比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普及率,这是一个广度指标,另外一个指标就是深度——应用范围。ERP要普及,在广度上至少要在50%以上吧,深度上虽然不强求企业把所有资源纳入系统(好像也很难界定清楚),那至少要覆盖ERP的核心——MRPII吧?从这两个指标上看,距离ERP的普及时代还有一段差距。
当然,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能偏离“效益驱动”的原则,过分地强求应用的深度,要充分考虑投资回报率。由于ERP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都会产生同的应用需求。不同需求细分了市场,也给了不同产品供应商生存的空间,明确的市场细分是一个成熟市场的标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不论应用范围,一切都往ERP这个箩筐里扔,就不太合适了吧?
调查资料显示,目前ERP应用主要在财务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分销管理等方面,将整个业务体系纳入ERP系统的企业并不是很多。ERP实施后,应用水平提升最快的是财务管理,以及与物料有关的采购、库存管理等方面,但是其他方面的应用水平发展还需要提高。没有全局的应用,信息集成的范围有限,ERP的效益也很难发挥出来。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信息最广泛的共享、最快捷的流通和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其实,深度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地发掘新的需求,持续改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满足当前的、主要的需求,实施范围较小的应用,是合理的,这仅仅是起点!随着对信息化建设规律,对ERP应用的认识不断提高,能否深入应用ERP系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成为ERP应用发展的焦点。
2.ERP的普及需要从行业入手
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ERP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即使在同一类型制造模式中,不同行业仍有其特点,平台型的ERP产品在目前看来仍是一个愿景。
随着ERP的深入应用,企业不满足于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更要求将生产制造过程纳入系统,而这方面的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在离散模式和流程模式两大类中,还有间歇式生产,流水式生产,连续流程生产等生产模式,在生产计划、能力计划和车间控制都有不同的需求。此外,不同的行业,关注的重点也不相同,每一个行业总是关注那么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也就是这个行业的特色。一个大而通用的软件系统满足多种行业的用户需求是不现实的。
想上ERP的企业越来越多,ERP总体市场扩大,但是行业化特色更加明显,ERP市场势必走向行业市场细分,从通用走向专用,行业化趋势更加突出,这是管理软件总体发展趋式。行业化成了ERP产品的发展趋势。
因此,ERP这样面向制造业企业、面向生产过程的软件应该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行业化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树立行业化的概念,ERP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降低实施风险,提高成功率。只要在某一个行业内,精耕细琢,不断地深化应用,切实提高应用范围和水平,为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这才是ERP普及的要义!
5/31/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