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靠产品,拼服务这是最自然也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企业领导要想真正了解自身的运营状况,并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的经营决策,就必须依靠其对市场变化的掌控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企业内部精准的成本核算。在这样的市场前提下,商业智能软件的需求日益增温,并在十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日前,在2005年中国数据管理技术应用年会上,赛迪顾问发布了《2004-2005中国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报告》,该报告显示,商业智能作为整体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软件市场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其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的增长率已超过40%,占到总体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软件市场的44.36%。然而,在这一组高速的发展数字背后,赛迪顾问的分析师却发现,中外企业在商业智能软件的实施和应用水平上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在中国,由于尚未形成一套统一且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评判标准,使企业几乎很难去评估商业智能项目的成败。从表面现象来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的需求层次不高所导致的,但如果再往更深层次去探讨,那么可以看到,管理模式的差异才是导致中外差距的最根本原因。
从管理模式透视中外企业需求层次的差异
比较中外企业的管理方式,国外的市场化发展相对成熟,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操作准则也比较理性,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证的方式去不断验证和归纳问题,并据此做出符合惯常发展规律的经营决策,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这种通过真实的数据去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方式并不是大多数中国管理者所经常运用的管理思路。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很多企业领导发现,这种缺乏信息支持做决策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找不着感觉了,原本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但事实却往往是相去甚远。 (图片) 因此,上述管理模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外企业在商业智能软件需求层次上差异渐远。虽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管理者希望通过商业智能这种管理工具来帮助他们解决经营决策中所遇到的困难,但这种需求从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已经比西方滞后了若干年。
根据赛迪顾问的分析,在需求层次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中外企业管理理念上的差异造成的。通过表1的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按导入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层次不同各分为三个阶段,虽然其各阶段的特点大体一致而只是说法上的区别,但深究其内涵便可发现,国外企业所导入商业智能的理念更加贴进管理层面,其管理理念可见一斑;而中国的导入过程则显示出与企业实际应用层面的契合,在管理理念上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说明,国际商业智能厂商在中国推广其BI产品的过程中,只扮演了工具专家的角色,进而将其在国外经过成熟应用的平台产品及商业模型直接推广到了中国企业;那么,由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的差距,中国用户在应用这些先进工具的过程中,也只是在工具和其初步的需求当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然而,在契合点背后所隐含的成熟的管理思想却没有被大多数企业领导所领会。
综上所述,从长远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用户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的差距才是影响中外商业智能应用效果差距的根本,中国的商业智能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关人才缺失导致BI应用成熟度不高
纵观中国软件领域,巨大的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革命性进步的绊脚石,在商业智能领域,这一现象表现得尤其突出的是,一个优秀BI产品的诞生一定是与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和一批资深的行业专家、管理专家之间无障碍沟通和紧密配合分不开的。在与企业的实际交流过程中,一国内著名软件厂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中国的现状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存在空挡,即使能够招聘到几个具有一定行业经验的人,也都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障碍,使软件研发的进度和质量受到影响。针对同样的问题,
NCR Teradata 数据仓库事业部大中华区总裁吴辅世表示:“人才是每个软件技术企业都必须应对的挑战。尤其近一两年来,中国政府和国内很多企业都认识到决策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正是实现决策支持、挖掘数据价值和推进知识管理的核心技术,这使得我国对数据仓库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刻不容缓,对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在看到商业智能市场商机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软件人才资源蕴藏着巨大潜力,仍有待我们的积极挖掘。”
可以预见,伴随着企业需求与应用的逐步成熟,商业智能软件的行业模型标准化必然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人才则正是顺应其发展的必要基石。因此,软件企业当前的最根本任务是要从人才培养入手,完善企业文化,并制订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使人才能够不断的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人才绝非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
在商业智能的人才培养方面,针对软件使用者的教育与针对研发人员的培训同样重要。从功能的理解到对其背后管理理念的领悟,BI虽然形式上只是一套工具,但其使用者本身的素质和应用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件的实施效果。
因此,作为商业智能软件未来的主流用户,企业管理者在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的同时,需要注重培养自身依靠数据和软件工具来提升分析与决策的能力。
目前,许多国际厂商已经与高校或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展开了各种培训和认证工作。比如,NCR Teradata于2004年与人民大学共同建立了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联合实验室,为培养商业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而进行着积极的努力。在采访中,中国人民大学和Teradata均表示,共建实验室只是全面推广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技术应用的第一步。双方计划在未来扩展合作领域,共同选择一些具有攻关价值的前瞻课题和核心技术来进行研究与开发,同时为中国培养一批综合先进管理理念和软件应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图片) 通过表2可以看出,国际供应商在培训和认证服务方面的脚步要明显快于国内厂商。目前,国内的商业智能厂商在人才培养方面仍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内部培训上,具体体现在针对研发人员的定向培养,而对于本土用户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确还远不及国际厂商。但是,在保持强势的政府关系以及辐射全国的分支机构和渠道力量的同时,国内厂商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和加快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进度。这也成为缩小与国际厂商差距的一个必要条件之一。
商业智能中国发展建议
2004年,国外商业智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并在金融、电信、零售、制造等需求明确的企业中应用更为成熟,运营级应用已初见成效。而在中国的管理层中,基于实证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磨合仍尚需时日,再加上人才培养工作亦非朝夕之功就可以见成效的,因此,中国商业智能的发展仍然需要国内外厂商及用户共同来做很多工作。
对于国外厂商来讲,其产品虽然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行业应用为基础,但在探寻适合中国用户的培养形式上以及在产品的本土化方面尚有待继续加强;而对于国内的软件供应商来讲,赛迪顾问建议,绝不能照搬国外的产品和理念,适时找到中外企业在行业管理和应用上的差异和平衡点,同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以理念带动产品研发才是未来中国商业智能的发展之路。
总体来看,中国商业智能领域的发展的确取得了快速的增长,但就像以上总结的内容一样,在中国,商业智能距离国际化的“智能”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软件供应商和企业管理者只有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些差距,才有可能在该领域市场获得长足进步。
5/26/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