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行业只有这么多的生存空间,软件业将继续整合。”一华尔街分析师日前对外宣称。计世资讯资深分析师曹开彬也认为,软件产业的纵向并购整合是非常明显的趋势。那么,谁会是下一个收购对象?此轮全球软件业并购潮流明显的趋势是大型软件厂商通过并购整合向专业、细分软件市场的蚕食,大软件企业越来越走通吃路线。像SAP、BEA这样曾经走“小而美”路线的软件企业能独善其身吗?在此轮全球软件业整合的同时,国内软件企业却还整体处于“幼稚”时期,还缺乏“参与”整合的能力。但在“大就是市场法则”的产业环境和趋势下,中国软件企业还有生存空间吗?
规模就是实力?
“通常情况下,大厂商的生存能力更强,而且能够以比小厂商更低的价格提供服务。”一位软件分析人士指出。该人士说,在软件产业,规模对于整合更好的产品线、更多的客户群、销售渠道,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小厂商要生存和发展就更不容易了,越来越多的小厂商将会被收购。
软件业整合趋势兴起也是市场推动的结果。有分析人士认为,如今的公司客户更愿意购买价格低廉且使用简单的软件技术。为适应这一变化,软件生产商必须想办法降低成本,并将尽可能多的产品捆绑在一起销售,以满足公司客户的需要。比如,Oracle通过收购PeopleSoft,有望向公司客户提供更多财务、人力资源和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作为计算机安全和维护软件生产商,赛门铁克则希望将Veritas的数据保护、存储和服务器管理软件产品与自己的产品结合在一起,为公司客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软件包。
“因为客户需要的整理解决方案,目前的趋势是整合。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在颠覆性的创新技术还没有诞生之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应用、是更多整合的应用、更多集成的应用。如果在这个市场里有实力型厂商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无疑这样的厂商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金蝶软件总裁徐少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他认为,大小通吃,面面俱到其实是很难的。收购后到底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谁能成为幸存者
市场整合在加速,市场格局将被打破。“这些并购只能让强者生存下来,而弱者则逐渐被淘汰或被收购。”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分析人士称,随着震荡的继续,微软、IBM、SAP、甲骨文可能将是软件领域的“幸存者”。也有人认为,“未来软件市场,最后只会剩下微软和IBM两家公司。”“‘通吃’整个软件产业链这可能会是全球的趋势,小公司难以立足,但一定还会有很多细分市场或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小公司还会活得很好。”用友软件产品总监郑雨霖认为,这也是任何一个成熟行业的基本规律,如石化、汽车,他们的现在就是软件业的未来。
计世资讯资深分析师曹开彬也认为,未来在几大巨头的游戏中,小软件公司仍然有很多的创新空间存在。“在几大软件巨头还没有意识到或还没有精力去顾及到的市场,一些专业的小软件公司还可以活得很好。“不是被并购,就是死掉。”这样的说法,也许危言耸听。但确实在“大就是市场法则”的软件业整合背景下,尚处于“幼稚”时期的中国企业将面临生死考验。可以说,中国很多软件企业的危机意识还不够强,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也还不够快。
如此形势下,中国软件业的未来在哪里?
卖服务是好出路?
根据最近公布软件上市公司财报显示,2004年软件企业整体利润不理想。2004年金蝶在营业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净利润比上一年下跌7%;用友与金蝶同病相怜。营业额实现21%的增长,而净利润比上一年下跌7.3%;“软件第一股”东软股份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净利润比上年增长336%,主要是因为2004年向飞利浦投资公司出售与CT、MRI、X线机、B超产品相关的部分有形资产的资产转让收益所致。实际的营业利润较上年下降41%。而这些软件企业的大部分利润仍是靠“退税”支撑。“我感觉如果国家把税收优惠给取消了,大家可能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一软件公司老总实话告诉记者。
在一次软件业的研讨会上,一位老总曾感叹:“只有尽快从炒作概念、价格战等泥潭中跳出来,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软件企业才不会被拖垮或者饿死。”
实际上,今年以来很多软件企业已经重新调整了战略和发展思路。也有些软件企业开始从服务上找出路。用友和金蝶这样的软件企业都把目光开始转向服务。两年前曾提出放弃服务专注做产品的金蝶现在又强调服务,并把2005年定为“主动服务年”。徐少春解释金蝶服务的内涵是“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产品,可以统称为一种服务,因为ERP产品的周期很长,不是卖一个产品就结束了,要不断更新换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是一种企业管理流程优化的服务,这个服务里既包含产品又包含维护、咨询等等服务型的业务。”现在金蝶收入中服务占18%,“这个比例虽然很低,但是增长的空间很大。”
5/26/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