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是第一次竞争,产品工业设计则是第二次竞争。”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会、北京市技术创新与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大量案例后得出了这个结论,这说明工业设计的价值在提升。当企业普遍掌握技术后,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就是市场导向的设计和品牌之争。目前主流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经济实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高,已从“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满足”甚至“感情的满足”,工业产品设计水平不高的问题已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对产品设计决不可等闲视之。
一、信息社会的特点就是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个学生在学校接受设计教育所学的知识平均一两年就要更新,这要求他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一生中的各个时期还要不停地充电,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训。所以面对知识的迅速更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使教育成为一项长期的、终身的教育。
二、目前作为输送人才的院校和应用人才的公司来说也存在许多遗憾之处。一方面,近年来市场上优秀设计人才稀缺,许多公司发愁找不到才艺俱佳又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成泛滥趋势,大量缺乏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历史积累的学校纷纷开设设计专业,导致就业竞争激烈和人才质量下降。设计本来是一门实用技术,而国内的设计教育封闭于象牙塔中,既缺乏走出去放眼国外设计前沿的机会,又不能与商业生产直接挂钩产生效益,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企业的市场竞争导致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未来十几年,上海政府开始探索培养设计力量的方法,仿效日本、英国模式,利用设计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为此,一个规范化的设计大平台的模式正在孕育之中。搭建这个设计大平台主要汇聚了三方力量:人才输送机构的“院校”、人才接收机构的“企业”和作为培训、规范和信息的发布地的“政府”。如果三个部分各自发挥优势,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振兴设计的希望也许就在不远处。
首先,企业的优势在于实践经验丰富,能及时了解市场变化,了解业界讯息,掌握许多一手设计资料,比如有关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情况,市场需求变化,最新技术等等。同时企业需要人才,面对人才瓶颈,它可以送部分高级人才重回学校参加培训,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或者为选拔和培养人才设立基金或组织比赛。因此企业在大平台中起到提供实战信息、提供人才实践基地的作用。
其次,高校的优势在于具备系统化的理论知识,随着研究生点的建立,设计研究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这些理论将对实践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此外高校提供各种先进的试验设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拥有大量的教师资源。因此理论指导和人才资源是高校不可动摇的优势所在。
最后,政府主办的“工业设计实训室”是这个工业设计大平台的枢纽。它拥有政策保护和充足的资金保证,在目前混乱和薄弱的设计市场中的却可以发挥重要的规范和调节作用。比如,在人才终身培训方面,开设工业设计培训课程,邀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师来讲课,以提高企业高级从业人员的水平;在技术方面,资金雄厚的实训室可以提供各种最先进的设计加工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信息平台方面,通过建立信息联网,沟通企业与学校、国内与国外的设计信息和人才就业信息;在规范就业市场方面,可以设立职业资格考核,要拿到证书必须通过套餐式的设计考试(比如,计算及辅助设计套餐、课程套餐等等),拿到证说明他具备从业资格,这样可以避免鱼目混珠,促进市场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另外,政府还可以联合企业出钱搞设计竞赛,象日本、美国学习,设立“Good”大奖,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征集优秀设计。赛后的优胜者可以直接进入大公司实习工作,优秀产品设计方案可以竞拍给需要的公司生产。长此积累下去,便可创立红点大赛一样的品牌,有效地提升上海的设计地位。
总之,中国设计市场中各自为阵、良莠不齐的局面应该尽快得到改善,在政府的主持下建立设计大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招才选才,促进高校教研水平,规范就业市场,为就业者提供资格认证和终身培训的机会,为中国和世界的设计接轨打开窗口,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上海已经开始认识到设计在新世纪中的重要作用,创办了工业设计孵化中心和设计实训室,联合各高校和多家企业的力量,为提升设计水平、创建设计的国际大都市而努力。
5/20/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