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5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连续发生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是2005年1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第一个政策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二是2005年4月1日我国电子商务第一部法律《电子签名法》正式施行。这将使我国电子商务不断推向纵深,迈向新阶段。
产业转型催动理性跃迁
进入新世纪,尽管经历了网络泡沫的破灭,但信息化与全球化相互交织、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并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交易方式、竞争方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这一进程中,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子商务已经从概念讨论进入理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一是电子商务交易初具规模。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已由2000年的771.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075.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45%以上。
二是电子商务运行机制趋于成熟。电子商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在从开始的IT企业向传统产业转移,无论是B2B还是B2C企业,已初步探索出适合自身良性发展的运营模式。
三是以大企业为主导电子商务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电子商务发展宏观环境不断改善。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电子签名法》施行,电子商务发展所必需的信用体系、法律体系、物流配送等外部环境不断改善。
电子商务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快速发展凸现人才失配
尽管我国电子商务应用近年来初见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起步阶段。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需进一步完善,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尤其需要重视起来。
几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一支涵盖研发、管理、销售等多个环节多层次的优秀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全行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逐步提高。这对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面对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新的春天的来临,仍要看到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方面的问题与挑战。三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在制约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一)人才总量不足。自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13所高校设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电子商务的人才包括技术服务支持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片面强调技术人才培养,忽视了对于技术、管理、金融、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电子商务教育存在师资严重匮乏、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欠佳等问题。在师资方面,大多数师资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转移而来,知识储备难以满足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培养方向方面,培养目标不明确,或者提出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在课程设置方面,或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或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建设已经成为完善国家电子商务六大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元策略缔结人才链条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改造和完善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多渠道强化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建设。要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人才教育深层次的产学结合模式,发挥在职培训的重要作用,完善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可持续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二)“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电子商务国际化人才建设。电子商务无国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促进国际合作和竞争,培养国际化人才。采用考试成绩互认、国际考试国产化、引入国际上内容及技术先进的考试培训项目等方式,使电子商务培训课程和考试认证体系努力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电子商务人才。
(三)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和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数据库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合理流动。
(四)加大对特殊贡献电子商务人才的有效激励。从薪酬制度、奖励制度、期权制度等着手,完善电子商务人才激励体系建设。
5/11/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