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旦大学信息化背景
复旦大学于1995年8月成立校园网络管理服务中心,经历了多年的校园网建设和部分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复旦大学提出以信息化、国际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产业化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朝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于2001年7月筹建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要求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更加规范有序,建设内容开始由原来的网络基础建设和部分孤立应用系统构建逐渐向集成的全局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转变。
二、信息化组织机构的建设和调整
2001年下半年开始,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经过广泛的校内外调研,走访校内所有机关部处,通过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充分的讨论研究,制定了符合复旦大学自身特点的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2002年2月,复旦大学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由IT与管理专家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小组;撤销网络管理服务中心的原有建制,扩充校园信息化办公室的职能,率先在国内高校中成立了实体化的信息化办公室。校园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另两位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的职责在于确定信息化校园的决策,同时制定复旦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远景规划,指导并监督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工作。信息化办公室直接对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规划信息化校园的建设,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项目经费的预算以及指导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办公室是个独立单位实体,下设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三个部门,三个部门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及负责人,统一受信息化办公室的领导并进行协同工作。
三、信息化建设的协调管理
在信息化校园建设实践中,复旦大学信息办力争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使硬件基础建设与应用软件环境、人才培养同步展开。
协调建设——复旦大学把信息化校园建设内容分为网络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整合与服务集成等三项主要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这三项工作并行开展,但每一阶段又有不同的工作侧重,比如第一年以基础建设和制定标准为主,第二年以应用系统构建为主,第三年以信息整合和服务集成为主。
协调管理——复旦大学信息办协调网络与应用的运营保障和统一管理,包括系统停机、升级维护、系统的备份与恢复、可靠性方案的制定、安全体系的建设与执行等。以网络信息安全为例,信息办负责进行安全规划,从网络及设备安全,到系统、数据和用户安全,建立信息安全保障评审小组,统一制定信息办的系统安全管理方案。在此方案的管理原则下,根据不同的应用系统,再制定各自的安全技术方案。信息办安全保障及评审小组定期检查系统安全的执行情况,并对方案进行更新及升级。保障规范的先进性和可执行性。信息中心保证系统的运行和数据安全,网络中心保证网络与设备安全,培训中心面向用户进行安全培训与宣传。
统一服务和培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要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因此复旦大学信息办在提供系统应用服务的同时,还必须提供信息化咨询服务和培训。信息办专门设立了值班电话、服务热线和投诉电话,提供相应的服务网站,甚至是上门服务。建立信息办统一的服务值班体系,无论用户是网络还是应用系统问题,通过统一的咨询途径,进入信息办的值班服务体系,管理人员会根据不同的问题,在后台进行问题分析,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及不同职能负责人,按规范要求的流程及响应时间,及时给予用户满意的答复,并做好记录。对于系统维护、备份与恢复,收集用户需求方面的反馈,同样也进入信息办系统维护体系,再统一的分派解决。
四、经验之谈
复旦大学以实体化的信息化办公室为核心的信息化组织机构,全面协调硬件基础建设、应用软件环境与人才培养的信息化管理道路,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复旦大学已基本完成了网络基础设施、URP应用系统和信息化服务等的全方位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目前信息化校园已初具规模,获得了校领导、机关部处和师生员工的广泛理解和好评。
复旦大学在信息化组织和管理方面,可能还面临以下挑战:
1. 学校的部处院系虽然有信息化的分管领导和相关联系人,但还没有落实信息化的相关岗位,因此目前正在向学校申请设立“信息秘书”岗位,协助一些信息化的推广服务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
2. 虽然学校给信息办有一定的特殊政策,但和社会上类似的IT工作相比,各方面待遇仍有不小差距。因此如何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必须未雨绸缪;
3. 随着应用系统不断的推广应用,系统维护保障、服务培训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强IT服务管理,也是当务之急。
4/25/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