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透视协同应用
泛微软件市场总监 王晨志
现在,各类探讨协同应用市场,协同应用理念,协同应用技术的文章层出不穷,这也正说明了人们对协同应用的普遍认同和关注。而各种数据分析更表明了协同应用将成为下一波信息化高潮。
溯本清源:协同应用是什么
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日趋复杂,而这些资源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这些资源的管理,创造无障碍、无边界的环境,从而让这些资源能够协调起来,发挥最大的价值,为企业的共同目标服务。而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和运营水平的同时,又难以避免的产生了“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三大难题。这三大孤岛的产生,一方面是企业引入的各种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另一方面是传统软件大多专注于对单个或局部资源的管理,而缺乏有效的平台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
而与传统软件不同,协同应用的重点在于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畅通无阻的管理“通道”,相对应的,在协同平台中便体现为“信息网状”、“业务关联”和“随需而应”的三大思想。
“信息网状思想”在于建立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信息获取、共享和使用的环境,无论信息的来源、结构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统一的管理;同时协同平台为这些信息节点之间提供了立体化的“网状”关联通道,从任何一个信息节点都可以到达任意的相关信息节点,极大的方便企业获取完整的、真实的信息。
“业务关联思想”则是提供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整合的方案,使得协同平台可以面向整个业务过程来进行管理。表面上看在协同平台中还是采用某个模块或某个功能完成某个业务环节的要求,但随之这个应用可以自动启动其他的关联应用,并完成相关数据的更新,使得企业无需在不同应用平台之间切换便可以完成对业务链的管理。
“随需而应思想”是将企业的“人”、“财”、“物”、“信息”和“流程”进行充分的整合。在协同平台中,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各种关联,当企业由于某个目的触发一个应用的时候,相关的资源可以随之被调动并被自动加入统一管理和协同工作的环境中,从而进行紧密的协调和运作。
总体上看,协同应用更有利于对企业各种分散存在或被分隔的资源进行整合,并让它们在统一管理和调配下进行优化,从而发挥这些资源最大的价值。
循序渐进:协同应用的三重境界
协同应用对企业的作用,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企业的运作和人体的运作在本质上十分相象,如果我们把企业比喻为一个人体,企业的各个资源便相当于组成人体的各种神经、血脉、器官,企业的策略和领导组织相当于人的大脑,而企业的外部环境便是这个人所处于的环境。
首先要保证这个人可以健康的存活,就必定要保证他的神经血脉畅通无阻,否则人的器官会受损或者不能良好的运转,中医学上经常说的“脉络畅通”也是这个意思。相对应的,企业的各种信息、业务环节等也应该被最大限度的“打通”,这是协同应用的第一重境界,即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以及业务的有效畅通。
接下来要让这个人的各部分器官进行相互的配合,而这个配合的目标就是保证这个人能顺利完成大脑所发出的各种指令。如果神经血脉没有被打通,人的器官就不能被统一的协调起来,同时人的大脑也会由于收不到信息或收到片面的信息而发出错误的指令,这样人体就无法进行所需要的事项,甚至造成人体的损伤。同样,如果企业的各种资源不能被统一协调起来,而是各干各的,企业就一定难以发展下去。因此让企业的各种资源在统一调配下实现随需而应的相互协作,以达成一致目标,这是协同应用的第二重境界。
协同应用的第三重境界,便是这个人进一步的为自身的成长及更良好的运转不断的汲取养分,并与周围的环境实现协调。一个信息高度共享、业务顺畅、各种资源可良好配合的企业,其自身从中获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以协同运作为进化手段,不断成长和发展,并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快速的反应。因而协同应用的第三重境界,也就是使企业资源融会贯通,吐故纳新,从而实现不断的成长、进化和创新。
协同应用的这三重境界,也是它要努力实践的目标。泛微在其协同产品e-cology中也纳入了自身对协同应用的理想。e-cology取名于“ecology”,是“生态学、环境适应学”的意思。泛微认为将来的信息化企业不仅是一个电子化的组织,更是一个运作良好的生态系统,一个可以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汲取进行自身动态调整和生长,并适应外部环境的生命实体。
万法归宗:协同应用带来管理变革
软件的价值在于它所纳含的思想,软件系统既是一个集成多种信息技术的IT工具,更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管理的方法和思路。
泛微在与很多企业接触的时候发现,最先打动他们的不是软件本身的技术,而是软件所蕴含的全新的管理理念。这些理念与企业旧有的思想不同,或者说企业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管理应该有所改变,但尚未启动实践,而协同应用正好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例如,协同应用中所提倡的“信息的共享”,在很多企业中更多的是“信息的独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孤立系统造成的信息孤岛,对信息的高度共享产生了技术上的障碍;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企业没有把“信息的共享”作为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管理体制、一种企业文化来进行固化。“信息的共享”其更高的层面则是“知识的共享”,然而这些信息和知识被封存在人员自己的电脑中、笔记本中,或者大脑里。人员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把这些信息和知识拿出来共享,而是更多的将其视为“个人文档”来保管。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是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不便,使企业人员无法获取真实、全面、有效的信息,或者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当这些信息是以知识的形态所存在时,由于它无法释放自身的价值,因而必然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阻碍企业的发展。协同应用提倡的是全新的工作方式,它要求人员必须把与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录入系统中,并为其设立恰当的共享权限,并固化成行为习惯。而一旦人员从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中得到了帮助,尝到了甜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把“信息的高度共享”主动推进下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益处,形成良性的循环。
又例如实现跨部门、跨组织的“随需而应”的协作,要求的是每个人员必须打破固有的责权体系,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部门制明晰了每个人的权责,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事实上,在现有的商业体系中,事务与事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时任务的日益复杂性决定了很多事情都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单独的部门,甚至单独的企业来完成。如果不对各种力量进行整合,企业就仿佛一盘散沙,这时每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协助,而是相互牵制。管理业上有个名词叫“流程制企业”,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即企业以流程来划分责权,每个流程的终点就是这个流程需要达到的企业目标,而流程上的每个节点则是与这个流程相关的各业务部门、各人员。这些部门和人员为实现一致性的目标而突破组织的边界,相互之间紧密协作,发挥自己的能力,并接受统一的调配。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与其说协同应用带来了软件业的创新,不如说它引发了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协同应用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虽然仅有几个月,但越来越多的用户意识到当前的市场大环境不可能离开协同,于是更多的认同并开始实践协同应用――不仅是架设协同应用软件,更多的在于实践协同的管理理念。 4/24/2005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