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ERP普及化真与假:定制与标准之争
2005年的ERP市场似乎正在呈现一个新景象——包括用友、金蝶在内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针对中小企业当前业务需求的ERP产品开始大量涌现——这类产品相对价格较低,实施周期短,用友甚至抛出了每套仅2万元的低价产品。
自去年11月用友软件正式发布价格低廉的ERP企业应用套件之后,王文京向业界提出了“ERP普及化”的口号。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个战略布局给国内的管理软件领域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什么样的产品才称得上“普及化”的ERP?什么样的价格才是“普及化”的价格?像卖白菜一样地兜售ERP软件,能否让中国软件业浴火重生?
挣脱ERP死循环
“上ERP是死,不上ERP等死。”这句“名言”一直流传在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虽然为数不少的企业上ERP系统都是由于其在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地位而做出的决定,但对于企业本身,在ERP上的投入能否带来直接投资回报则是问题的关键。
一位温州制鞋企业的老总告诉本报记者,“两年前上了几十万的ERP后,很多业务流程都要整合,好几个车间主管都去了没有上ERP的另一家鞋厂。”当他的企业还在调整系统阶段时,他的竞争对手却已经超过他们了。“上ERP还不如养着熟练工人。”他很认真地说。对他而言,ERP似乎只意味着漫长的实施周期和昂贵的价格,而没有实际的帮助。
这些情况,从某个侧面反应的正是所谓“大软件小应用”现象——过于完整和细致的ERP解决方案对中小型企业不能发挥实际效能,就像“将丰田的管理信息系统全盘复制给一汽,一汽未必使用得了”。
而这样的情况在前几年的ERP市场并不少见。相比国外的广泛应用,ERP产品的概念在几年前的国内市场有些超前,管理软件在大众的心目中显得过于“高端化和理论化”。但现在,用户对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ERP产品的投资回报要求也更高,对于ERP应用是否直接带来营业额的提高,是否节省管理和人力成本已经有了更多实际的考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国内,一些资产几十个亿的制造企业信息化程度并不高,有些企业顶多有三台电脑处理一些简单的财务数据。“ERP”还是停留在规划,但现在,他们则更多地希望了解“用什么样的软件包,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用户对信息化的主控意识越来越强的同时自然对管理软件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希望厂商能提供满足实际需求的产品,省去集成和调整带来的烦恼。某电子成品加工工厂的老板在采访中表示,他们不会选择100多万元的国外产品,因为很多功能“不会用,也用不上。”
用户在ERP认知方面的阶段性变化促使ERP厂商在商业模式和产品交付方面有所变革。用友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认为,“是否上ERP终究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但什么样的ERP产品才能为更多用户接受却值得厂商研究。”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的行业利润下降,也促使软件企业用“普及化”这样的手段扩大份额,刺激市场需求。自2003年以来,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价格战导致的利润空间缩水,企业利润率下降已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问题。2004年,利润下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用友和金蝶的2004年财报中显示,用友主营业务收入72587万元,主营业务利润6467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1%和19%,但利润率出现了7.3%的负增长。金蝶公司营业额为44599万元,相比2003年增长了22%;利润同样有所下滑。
因此,业内专家认为,让更多用户使用ERP产品是“普及化”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决战中小企业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自2000年中国ERP软件市场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以来,ERP软件在管理软件整体市场中的比重逐年提升,2002年ERP软件销售额首次超过财务管理软件,成为中国管理软件市场最大的细分产品市场。2004年,ERP软件占据管理软件整体市场49.5%的市场份额,比2003年提升了1.9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ERP软件市场销售额达23.98亿元,同比增长27.3%。
以ERP为代表的管理软件是当前中国软件产业中的最主要力量,在整个软件市场所占的比例最大。问题随之而来,普及化带来的低价格是否会影响ERP软件市场的发展?
计世咨询管理软件资深分析师孔庆军表示:“ERP普及”和原有的ERP概念的普及不同,是应用层面的普及。“普及化”是企业把原来“盯着高端市场用户”的战略从上往下做了调整,重新定位在中小企业市场,针对客户的简单需求提供产品,是“从理论回归实际”。事实上,用户需求的提升也将真正影响中国管理软件水平的提升。
有关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国内的ERP软件将以20.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0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1.49亿元人民币。几乎所有的国外企业都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目前,国内管理软件企业主要面临来自SAP、ORACLE等国外厂商的竞争压力。但业内专家认为,目前本土管理软件厂商并不是没有机会,SAP和ORACLE等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定位主要还是在中型企业,尤其是行业内的配套应用。国内企业参与竞争的关键是继续形成自己的创新产品和产业模式,服务好中国的企业客户。目前金蝶、用友等企业已经将战场转向数量更多、企业范围更广的中小型企业市场——那些营业额在几个亿,信息化程度却很低的大型“小企业”。通过“ERP普及化”的手段在中小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中增加了自己的砝码,为未来的高端市场留下一个“伏笔”。
“普及化”从某种层面顺应了用户需求的发展,而且在客户对ERP产品更为熟悉和了解之后,降低了企业的服务成本。无论对于用友、金蝶还是SAP和ORACLE结果都是多赢的。赛迪顾问软件分析师陆渝表示,“ERP普及化”带来的市场容量和客户对ERP的客观认知会使厂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用户是第一受益者,其次是企业,在市场细分后,企业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产品线,将高端和低端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市场,使市场空间更大了。”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用户对ERP的需求很旺盛,但需求的爆发期比较乐观的估计也要在2006年、2007年才会到来。
定制化与标准化之争
专家认为,“ERP普及化对整个产业是有推动作用的。”但“ERP普及化”的战略也对企业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天的ERP市场格局中,资本、商业模式和客户资源是决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要素。相比国外的管理软件企业,国内的企业大多是从财务软件起家的,在客户资源方面大多沿袭了过去的客户资源和品牌认知度,但在资本和商业模式层面没有优势。过去的ERP产品主要是定制模式和复杂配置模式。定制化代价高昂,不适合普及化推广。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实现ERP软件的大规模交付上下功夫。
从去年开始,用友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大规模的用户需求调研针对中小企业成立了“通字部”专门负责“财务通”等软件的销售。在100多家大专院校建立了ERP实验室,并计划在未来1-2年投入巨资兴建50余家用友ERP体验中心,以解决快速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问题。王文京认为,“打破传统的客户定制或复杂配制模式,走基于标准产品的大规模个性化交付模式才是未来ERP的制胜关键。”
用友不久前宣布成立的“ERP普及联盟”,联盟对象包括政府部门及信息化研究机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解决方案供应商、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的集成商和增值服务商等等。针对国内目前的情况,除产品外,规模化的应用服务支持体系、渠道体系和产业链各环节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业内专家认为,按照产业链分工协作的原则,根据ERP业务的伙伴结构和特征,发挥企业和伙伴的联盟优势,共同构建适合中国企业应用的解决方案与专业服务,对实现ERP系统大规模个性化交付很有意义。但是否成功还要看“用户对ERP的认识程度能否快速提升;用户的认识和看待需求的成熟度。”
低价格的陷阱
用友作为国内软件厂商中的领导者,以其身份和影响力推出“ERP普及化”的概念似乎十分贴切。但对于“ERP普及化”,速达公司董事局主席岑安滨有自己的看法,“速达是最早开始注意到中小企业市场需求,也是最早满足这些用户需求的厂商。用友提出的概念对市场认知有推动作用的,而速达则直接用实际行动来推广ERP普及化。”
速达是典型的带有华南地区“讲究实际”印记的企业。由于其拷贝全球最大中小企业管理软件Quickbooks的商业和产品模式,在6年间积累了近30万的客户资源。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杂物堆里的钻石”。由于它不断掀起的价格战。被业内看作一个“异数”。
价格战一直是“ERP普及化”的潜台词。岑安滨在采访中也曾向记者表示,“拼价格,没有人是速达的对手。即便是这样的低价格,速达也仍有降价的空间。”据他透露,目前速达的毛利达到90%以上,而且今年的盈利利润将全部送股,因为“资金储备已经足够”。
专家认为,速达产品的实际功能并不“出色”,但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反响,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中小企业的需求在过去确实被企业忽略了。”
目前,用友、金蝶与速达这三家企业的市场有部分重叠,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但“普及化”是否就是将价格降低到几百元?
业内专家曹开彬认为,任何产品的普及都需要有价格作为支撑点。价格对于普及ERP、推动企业应用有积极意义,但价格在“普及化”的过程中“只是一个方面,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普及化的关键还是“好用,易用”。他表示,很多企业用户的心理价位大约在20万左右。“只要在客户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关键是更多的配套措施,比如产品成熟和零活度,能否很快实施以及服务体系的支撑等等。利用现有的资源、品牌等手段在已经显现的市场需求下使ERP普及化”水到渠成“应是关键所在。
虽然2005年ERP市场的竞争将“异常惨烈”,但市场分额并不是“圈地”或“低价”等手段可以单纯解决的,也不是用友、金蝶、速达或任何一个企业说了算的,而是用户决定的。对于企业而言,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真正关注用户需求,得到用户的最终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4/19/2005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