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发烧程度如何,音响发烧友一定需要经过器材购买过程才能进入Hi-Fi发烧的殿堂。购买音响其实是一件苦中有乐的事,不仅要眼观、耳听,更重要的是明辨。买音响不是轻松事。特别是对于发烧友,在对器材硬件、搭配效果以及品牌质素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保持一份冷静,保持一份客观,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当然,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先给自己定性: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
音响是给自己听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特定音乐种类,或是古典;或是摇滚;或是民谣;或者歌剧;或者爵士等等。而对于器材,往往只能擅长表现一定范围的音乐种类,例如欧洲以英国为代表的音箱,以其醇厚、甜美的特性在动态和力量方面取胜,适合播放电影音乐、摇滚或者大场面的配乐。纵观目前所有器材,能否找到一款可以百分百完美重放所有音乐种类的器材?有,但价格……
每一种器材都有自己擅长重播的音乐种类,没有器材能将所有音乐种类都重放得很好;另一方面,由于器材的特性相对固定,在购买时,确定自己喜欢哪几种类型的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喜欢听什么音乐就要买什么器材,放弃买一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器材的美好想法。
二、挑选好的音响经销商
挑选经销商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好的经销商,不但保证自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还会对挑选、比较到最终的购买整个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好的经销商,将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买到满意、货真价实的器材。
a.从店面看
现在经销商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种是主要做“街客”的,就是不懂什么HI-FI,仅看产品外观和价格,销售人员说几句好听的话就飘飘然掏钱的那种。这种店面一般都是装修得富丽堂皇,摆上几大组器材整天猛播《刘德华演唱会》之类的。如果你真的想买HI-FI就赶快逃吧,那里是卖家具的!另外一种就是主要做HI-FI发烧友的生意,这样的店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一般会有两种:一种主要做零售的,这些店一般装修都很朴素,装修设计着重考虑的是声学原理。一般会设专门的听音区,隔音效果比较好,大门一关就可以将外面柜台的声音隔开了。还有一种店可能主营批发业务,为了做散客的生意,只在店面一角设置一个听音区,没有隔音措施。
b.从店员的推销方式来看
店员的素质可以真实反映一家店的水平。可以说,现在很多常见的音响连锁经营店,广告做得很足,但其店员却是没有什么HI-FI知识的,即使不少销售知名HI-FI品牌的代理店,其店员的素质依然不敢恭维。如果你看中哪款器材,提出试听的时候,他们会问你什么时候买。这些店员就是没有HI-FI素养的。好的经销店的店员会表现得很耐心,一般要哪台器材就接哪台器材让你听,想听什么碟就放什么碟,而且尽量会按排一个最好的环境让你听到器材最精彩的演绎。在你试听的时候,除非你跟他说话,否则他不会打扰你,不会即时推销器材如何好如何好,但会给你一定的提示和指导。
c.从经销商负责人的谈论内容看
一般经销商老板都懂一些HI-FI知识,但懂多少就因人而异了。店好的一般是懂行的老板,他本身就是发烧友,而且很客观评论各种器材的情况,所以交谈中可以得到许多音响和音乐的知识;相反一些不是太在行的老板只会说,这台机效果好啊,音色漂亮,层次分明等等一大推“行货话”。还有一种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老板,这部分的老板本身具有比较好的音响知识和搭配经验,但是商业味道比较浓,往往对自己代理的器材称赞有加,但对不是自己代理的器材评价很低或者回避。这部分老板就要小心应付,要分辨其议论的真实性。
d.从代理的产品来看
通常字号老的经销商代理的产品都是市场上比较有口碑、具备一定素质和质量稳定的品牌和型号,而且会有几款是主推品牌。即使同时代理其他品牌,其档次也会有差别。如果你见到一家经销商代理的产品五花八门,各种档次的器材渗杂其中,这样就要多加小心了,有可能遇上了“炒家”。
e.看有否网站和自己的论坛
经销商一般很少有网站,即使有,做得好的也不多;敢开网站敢开论坛的,说明非常重视顾客的反馈意见,重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这种经销商是值得依赖的。
三、请相信自己的耳朵
音响发烧友对音色的捕捉一般要比常人敏感。一套音响好不好,用自己耳朵去验货是最好的方法。而其他人的观点(包括杂志、网评或者是现场的销售人员、店里老板)都只是参考,也不需要担心自己不会听,掌握更多音响理论当然有助于分析器材的素质,但自己听觉上的满意才是最重要的。
四、一定要在尽量相同的环境下试听
每一家的音响店试听的时候所使用的器材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功放,不同的线材,音色往往差别很大。有可能的话,尽量能在相同或者差不多的环境下进行试听,起码器材之间的搭配要保持相对的一致。方法很简单,先选好音箱,你看中某一款音箱,那可以到所有有该款音箱的音响店去听听该箱的效果,虽然搭配功放有所不同,听音环境也不同,但音箱的素质还是能听出的。一般具有一定素质的音箱配搭不同功放时虽然音色会有差别,但整体素质,例如声音的风格、高频的诞展性、低频的厚度、音场聚焦和分离度等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顺便可以听听该音箱跟不同的功放搭配的效果。一旦音箱定下来后,有了比较基准,下一步就可以选择功放,到有卖那款音箱或接近型号的音箱,同时也代理一些品牌功放的店里面试听、比较和挑选。
五、不要迷信所谓的“名牌”
名牌往往是质量和实力的促进证。但把名牌当“靓声”,则是错误的。现在音响市场还很不规范,许多音响厂商往往就是只炒作品牌,不做品质,例如会开设很多专卖店和概念店。另外,一些国内厂家的目标客户是非发烧的消费者,注重销售门面装修和过分追求器材的外观,器材的内部质素并不见有太大的飞跃。而某些外国很有名气的品牌,也开始在国内进行组装生产,其素质相对原厂货有一定的差别。相反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牌子(可能在HI-FI界已经比较有名气,但业界外的人认识不多),由于其注重提高素质大大多于注重品牌的炒作,反而可以制作出“靓声”的产品。
六、不要相信外表
好的器材外表不一定好看。HI-FI器材在外表方面一般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1、外表简练,外形一般都不夸张。2、功能简练,特别是功放,多余的功能一般没有。
七、不要比价格
对于音响器材,价格往往不能完全反映基素质。1000元的器材和10000元的当然没法比,但是卖5000元的器材就不一定比卖4500的好,档次越接近越是这样。因为每个厂商的设计水平不一样,所用元件不一样,零件进货渠道不一样,成本控制水平不一样,销售渠道费用不一样,广告投入不一样等因素,造成水平接近的产品往往市场价格相差很大,因此不要迷信价格,一定要去听和比较。音响是拿来听的,不是用来斗富的,千万不要用价格去衡量器材的水平。而同一品牌下的情况相对好一点,定位高的器材用料方面一般都会比定价低的要好,但也不排除厂家故意提高价格以提升某一款器材的档次。尤其要特别注意一点,购买的时候需要克服一个比较常见的价格心理误区:具体是当你看中一款器材,比如8000元的一对音箱,你觉得自己有经济能力进行这笔投资,这时候你的购买思维就被目前这件器材锁定了,当你去听另外一对卖6000元的音箱时,往往由于自己的购买思维被锁定以及价格心理的影响,很多时候会认为6000元的音箱各方面都不及8000元的箱子。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购买定性思维。因此试听的时候,尽量不要带着“价格”这个有色眼镜去感受器材。
5/24/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