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NANO)其实是一种度量单位,而纳米科学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到10亿分之一米内,原子、分子和其它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学问。
在195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伊曼指出,组装原子或分子是可能的。这一设想令人兴奋之处在于,它尝试着以技术的方法改变物质本身。尽管纳米技术操作于微观世界,但它的影响却可以被放大到宏观的物质世界。
接下去的半个世纪,科学家们所做的事可以说是追求技术本身的“不断缩小”,带来的结果是它被“不断地放大”。因为,只要纳米技术的工艺成本降低到足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程度,纳米尺度上的制造就可以把我们现在几乎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过程简化为单一的,改变原子排序的过程。
所有的设想在今天正一点点地变为现实,这也正是为什么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不断加强对纳米研究的力度的原因。甚至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年初的演讲中,都不忘把纳米形象地与方糖联系在一起做了一番比喻。
但是包括费伊曼在内的许多科学家想像不到的是,在遥远的中国,“纳米”这个非常前沿的科学用语,现在已经传遍大街小巷,变得妇孺皆知。这恐怕得归功于从书商到电器厂家接连不断的“宣传”。近期,不断有“纳米空调”、“纳米洗衣机”、“纳米冰箱”推出。与其它的科研成果不同,“纳米”不躺在实验室“睡觉”,而是急速地转化为产品扎向市场。
在北京,尽管美菱生产的“纳米冰箱”还没有上市,但有关销售人员对记者的咨询侃侃而谈:“我们冰箱的内胆采用最先进的纳米材料,纳米抗菌门把手、纳米防霉门封条、纳米清味器……一句话,防菌除垢。”而美菱集团董事长张巨声在针对有人质疑纳米冰箱“是概念还是炒作”时说,要做事不要做秀。炒纳米和做纳米的区别非常明显,一个是把纳米当饺子皮,一个是把纳米当饺子馅。
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讨论这些纳米产品的“含金量”,也不是简单地对“真纳米”和“伪纳米”做一个概念上的判断。我们请专家学者来探讨纳米,是为了在热闹的“纳米现象”中传递一些最基本的声音,纳米是什么,它有什么用,纳米到底怎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也许会喜欢穿纳米制造的不用洗的衣服,但是,这远远不是纳米作为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向和真相。
“纳米经济”接替“网络经济”
“新经济”中“摩尔法则”的发现者戈登·摩尔预言,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到24个月将增加一倍,而成本下降一半。至今,它仍适用于例如芯片制造这样的基础部门,只是因网络经济的波动,其扩张速率正向着传统经济的扩张速率收敛。
但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可以想象的是,以纳米材料制造的生物芯片的速度在原则上是硅片速度的10000倍,这是否意味着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纳米经济时代”来临而取代现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
著名学者汪丁丁近期在《财经》杂志上提出了“新新经济”的概念,并展望了以“生物-材料”为支柱产业的未来的经济模式。他认为,以基因技术为旗帜的生物技术,由于纳米技术的进展为之提供了大规模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将真正有机会把“生物-材料”时代变为现实,“经济垂直型增长”的前景于是可见,这就是他所称的“新新经济”。
“新新经济”时代的投资人要承担远大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投资风险。我们得到“生物-材料”生产过程有三个特征:(1)由于能够把一切不同种类的生产都转化为单一类型的生产过程,基于纳米技术的生产过程将具有极强烈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如此强烈的规模经济意味着不论纳米技术的工艺成本多么高昂,只要生产规模足够大,单位产品的价格就总能够降低到足以与传统生产方式相竞争的水平;(2)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材料”的生产过程的总成本的绝大部分将表现为初始成本,因为生物材料的自修复和自适应能力将大大降低生产的初始投入之后的“维持成本”,这一特征与上述“强烈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是一致的;(3)在“新新经济”里,生产的“劳动力”要素将主要投入到研发部门而不是生产部门,因为生产过程只能由微小尺度的机器人来完成。或者说,“生产部门”将主要就是研发部门-每个工人都是方案设计师。
基于上述的三个特征,主要是(2)和(3),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新新经济”对资本市场和知识活动的要求。其实我们从目前已在北美和欧洲初步兴起的“生物-材料”经济可以观察到新的资本与知识的活动方式。
大致而言,特征(2)要求投资人承担远大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投资风险,因为生产的总成本的绝大部分都必须“一次”投入,而后来的整个生产周期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回报期”(或亏损)。目前在基因与生物技术领域领先的“应用分子基因公司”(Applied Molecular Genetics,AMGN),在完全没有任何产品时已经私募了2000万美元,又在其后的5年内三次公开招股,最终在1989年把它的第一个产品拿到市场上,当年营业收入就达1亿美元。到1998年底,这家公司仅靠这“第一个”产品就在医药市场上创造了年收入14亿美元的业绩。在奥利佛看来,这是“生物技术经济”与以往一切经济的最大判别所在。
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的股份公司的资料表明,“新新经济”部门的上市公司的资本规模,不论是IPO还是流通股票总量,通常比“新经济”部门里同样年龄的公司大10倍。这意味着在“新新经济”领域里投资的风险要比在“新经济”领域里的投资风险高得多,从而投资人对金融市场和相应的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的要求也高得多。这进一步意味着,当家族公司难以支持“新新经济”的发展时,亚洲各新兴金融市场将面临比欧美成熟金融市场严峻得多的挑战。换句话说,当资本规模增加了十倍时,“新新经济”的企业将以十倍的速率向成熟的、规模大得多的金融市场聚焦。
3/30/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