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必要性研究
为节省流量,手机版未显示文章中的图片,请点击此处浏览网页版
1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1.1 ERP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统一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针对国际化的销售和采购市场以及全球的供需链环境,企业MRPⅡ面临着需求的挑战。由于MRPⅡ(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系统仅仅包括制造资源,而不包括面向供需链管理的概念,因此,无法满足企业对资源全面管理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MRPⅡ逐渐发展成为新一代的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1.2 ERP是对MRPⅡ的发展
MRP是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的简称。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物料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的系统。70年代发展成闭环MRP,物料需求、人力需求、车间采购计划构成一个闭环系统,这时的MRP才成为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80年代,形成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也就是MRPⅡ。
但是MRPⅡ仅能管理企业内部的物流和资源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MRPⅡ已不能满足需要。以MRPⅡ为基础发展起来的ERP理念逐渐推开。ERP把原来的制造资源计划拓展为围绕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ERP给出了新的结构,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融合到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ERP的发展建立在管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础上,它的核心仍然是MRPⅡ。因为ERP的基本构架和基本逻辑与MRPⅡ相比没有本质上的改变。首先,ERP不是面向非制造业的,其功能均是以制造过程为中心;其次,MRPⅡ的核心是MRP,MRP体现了制造业的通用模式。所以,ERP并不是对MRPⅡ的否定,是对MRPⅡ的发展。
1.3 ERP是中国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由于MRPⅡ的局限性,我国引入ERP概念。不少国外ERP软件出现在我国市场上;许多软件公司开始向ERP领域进攻;有些企业购置了商品化ERP软件,并在本企业实施ERP管理;有些企业则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ERP系统。ERP浪潮来势凶猛,一定会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2 ERP的管理思想
2.1 MRP是ERP的核心功能
任何制造业的经营生产活动都是围绕其产品开展的,制造业的信息系统也不例外,MRP就是从产品的结构或物料清单出发,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MRP主要用于生产“组装”型产品的制造业,如果把工艺流程(工序、设备或装置)同产品结构集成在一起,就可以把流程工业的特点融合进来。MRP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解决了制造业所关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所有ERP软件都把MRP作为其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MRP是ERP系统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
2.2 MRPⅡ是ERP的重要组成
MRP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信息集成,但是还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MRPⅡ同MRP的主要区别就是它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了执行企业“物料计划”带来的效益,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集成。MRPⅡ把传统的财务处理同发生财务的事务结合起来,不仅说明财务的资金现状,而且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
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它必然体现物流信息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MRPⅡ的制造、供销和财务三大部分是ERP系统不可跨越的重要组成。所以,既然MRPⅡ的信息集成内容已经包括在ERP系统之中,就没有必要再突出MRPⅡ。也就是说,MRPⅡ已经融化在ERP之中,而不是不再存在。即MRPⅡ是ERP的重要组成。
2.3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需链管理。企业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先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原材料和配套件以及协作件的供应商。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对象,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现代管理观念的重大转变。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需链,是“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的核心思想。当遇到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这类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的供需链,形成“动态联盟”(或称“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包括产品研究开发)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这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的核心思想。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需链与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正是适应这种竞争形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
在供需链上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外,还有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就是说,供需链上有5种基本“流”在流动。
各种物料在供需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技术含量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因此,供需链有增值链(ValueAddedChain)的含义。不言而喻,只有当产品能够售出,增值才有意义。企业单靠成本、生产率或生产规模的优势打价格战是不够的,要靠物料价值的优势开展创新战,这才是企业竞争的真正出路,而ERP系统要提供企业分析物料增值过程的功能。
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自己流动,物料的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要靠人的劳动来实现,要靠企业的业务活动──工作流(WorkFlow)或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它们才能流动起来。工作流是决定各种流的流速和流量的,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研究的对象。ERP系统提供各种行业的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而且可以按照竞争形势的发展,随着企业工作流(业务流程)的改革在应用程序的操作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ERP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又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不开。
3 我国企业管理现状与ERP
3.1 我国企业的管理是否需要ERP
我国企业已进入“新管理时代”。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管理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管理”时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期的“混合管理”时代后,从九十年代末进入全面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新管理时代的我国企业管理是面向市场、基于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模式、价值化、系统化、电脑化、国际化和普遍化管理的时代。
新管理时代的我国企业管理以建立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整合企业经营,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形成企业持久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企业间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要求企业行动必须快捷、灵敏,在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人力已经很难完全达到要求,必须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ERP更加适应我国企业现状的管理要求。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ERP更加注重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更加重视企业与外界的关系,更加支持全球化经营等。这些新的发展正是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呈现的管理要求。单一环节或层次的管理已不足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复杂管理问题,整合和系统化的管理已成为具备一定管理基础企业的普遍选择。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本土市场的国际化,使我国企业经营导向国际化,由此带来的国际化运作管理问题也需要借助管理系统解决。
我国企业已经具备推行ERP的条件。市场竞争的现实环境加速了中国企业的成熟,为求生存和发展,大部分企业都能正视现实,接受改变。同时近年来,企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懂得和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3.2 我国企业需要怎样的ERP
我国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发展基础和背景,在对ERP软件的需求上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管理模式。ERP不是一个纯技术的系统,其灵魂是管理思想,主体是体现管理思想的管理应用模式,技术是其建立的支撑。管理思想和模式,具有国际共通性,但更要求结合国情、应用基础,适应区域文化和管理制度乃至人员的使用习惯。这些都决定了在我国企业应用的ERP系统,技术上采用国际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必须是我国模式,这也是很多国外ERP产品在中国企业应用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需要适用于不同规模企业的ERP。ERP的传统应用集中在大型企业,我国的ERP也是从大型企业开始,在管理成为各类企业普遍需要的今天,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体系,不仅大型企业需要,中小型企业同样需要。不同规模的企业其运营和管理的模式不同,需要不同形态的ERP。
再次是超前性。我国企业应用ERP总体起步较晚。带来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不必从头走国外花费很长时间的历程,应用上我们可以直接超越MRP、MRPII,直接进入ERP阶段,技术上我们可以充分应用当代最新的信息技术(如网络计算、电子商务),使我国ERP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架构上。
4 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必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企业若要达到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和预期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在产品的质量、性能、交货期、价格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在当今市场的大环境之下,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管理,在管理、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
4.1 企业追求的目标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所追求的经营目标均可用两句话来说明:最佳的客户服务水平及最少的投入,最高的产出。为了达到这一基本的经营目标,就需要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充分的利用,即对资源进行计划和控制。
所谓企业资源,主要指人、财、物、技术、设备、信息和时间七大资源,这些资源利用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基本经营目标。所以,制造业的管理者无不致力于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来解决资源的利用问题,也就是解决库存、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问题。
4.2 企业现存的问题
不同的企业,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不一样,但企业面临的带共性的问题。

表1 企业共性问题表

(图片)

由表1可以看出,致使企业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原因很多,涉及到社会、政府、企业本身等,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性差,反馈不及时,由于心中无数而无能为力。
4.3 ERP管理模式的特点
4.3.1 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
ERP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管理模式,计划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由粗到细逐层细化,但始终保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一致。计划是ERP的原则精神,它把通常的三级计划管理统一起来,编制计划集中在厂级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只是执行计划、调度和反馈信息。计划下达前反复验证负荷与能力平衡,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处理好供需矛盾,保证计划的一贯性、有效性与可执行性。企业全体人员都以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
4.3.2 管理系统性
ERP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把企业所有与经营生产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成一整体,每个部门都从系统总体出发做好本岗位工作,每个人员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质量同其它职能的关系。只有在计划下才能成为系统,条框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将被团队精神所取代。
4.3.3 数据共享性
ERP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部门都依据同一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实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在统一数据库支持下按照规范化的处理程序进行管理和决策,改变过去那种信息不通、情况不明、盲目决策、相互矛盾的现象。为此,要求企业员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数据,专人负责维护,提高信息透明度、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4.3.4 动态应变性
ERP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企业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它要求跟踪、控制和反映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可随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迅速做出响应、及时决策调整,保证生产计划正常进行。它可以及时掌握各种动态信息,保持较短的生产周期,因而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为了做到这点,必须树立全员的信息意识,及时准确地把变动了的情况输入系统。
4.3.5 模拟预见性
ERP是经营生产管理规律的反映,按照规律建立的信息逻辑必然具有模拟功能。它可以解决“如果怎样-将会怎样”的问题,可以预见相当长远的计划期内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而不是等问题已经发生了再花几倍的精力去处理。这将使管理人员从忙忙碌碌的事务堆里解脱出来,致力于实质性的分析研究,提供多个可行方案供领导决策。
4.3.6 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ERP包括了成本会计和财务功能,可以由生产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字,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保证生产和财会数据一致。财会部门及时得到资金流动状况反映物流和经营生产情况,随时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参与决策,指导和控制经营和生产活动。同时也要求全体员工牢牢树立成本意识,把消除浪费和降低成本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4.4 ERP的组成和各子系统目标
ERP管理体系作为支持企业谋求新形式下竞争优势的手段,它的涉及面很广,包含了企业的所有资源,同时,其应用又起到了"管理驱动"的作用。总的来说,ERP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使MRPⅡ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需链管理功能。这样,ERP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六大功能目标组成:
(1)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系统
目的是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建立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战略经营系统。就是实现Intranet与Internet相连接的战略信息系统;完善决策支持服务体系,为决策者提供企业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做到既面向市场又注重培训企业内部的现有人员。
(2)实现全球大市场营销战略与集成化市场营销
这是对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扩展。目的是实现在市场规划、广告策略、价格策略、服务、销售、分销、预测等方面进行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以顺利推行基于“顾客永远满意”的经营方针;建立和完善企业商业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系统;进行经常性的市场营销与产品开发、生产集成性评价工作;优化企业的物流系统,实现集成化的销售管理。
(3)完善企业成本管理机制,建立全面成本管理(TotalCostManagement)系统
目前,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可以说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价格在竞争中仍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ERP中这部分的作用和目标就是建立和保持企业的成本优势,并由企业成本领先战略体系和全面成本管理系统予以保障。
(4)应用新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管理模式
ERP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对系统各部门持续不断的改进,最终提供给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ERP致力于构筑企业核心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开发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递阶控制机制;实现从顶向下和从底至上的技术协调机制;利用Internet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良好的信息沟通。
(5)建立敏捷后勤管理系统
ERP的核心是MRPⅡ,而MRPⅡ的核心是MRP。很多企业存在着供应链影响企业生产柔性的情况。ERP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MRP的基础上建立敏捷后勤管理系统(AgileLogistics),以解决制约新产品推出的瓶颈供应柔性差,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增加与外部协作单位技术和生产信息的及时交互;改进现场管理方法,缩短关键物料供应周期。
(6)实施精益生产方式
由于制造业企业的核心仍是生产,应用精益生产方式对生产系统进行改造不仅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而且也将使ERP的管理体系更加牢固,所以,ERP主张将精益生产方式的哲理引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其目标是通过精益生产方式的实施使管理体系的运行更加顺畅。
ERP把制造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同时将分布在各地所属企业的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
这些表明ERP是一个完整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的思想,并可以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通过集成来并行地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是实现制造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模式。
5 ERP发展趋势
ERP这一概念是GartnerGroup在九十年代初,总结了当时企业应用系统现状后提出的。在ERP诞生的这十多年里,全球经济的起伏变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ERP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这一切都为ERP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综观全球ERP现状及各供应厂商的追求目标,其发展趋势呈现如下三大特点:
(1)扩展性:ERP系统的管理范围更广阔,功能更深入;
(2)技术先进性:ERP系统的技术融合IT领域的最新成果而日趋先进,网络化势不可挡;
(3)灵活性:ERP系统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在实施中及实施后业务环境的不断变化。
5.1 扩展性:行业化、智能化趋势明显
ERP的管理范围更广泛,呈现行业化的趋势,即针对每一行业的特点,提供特有的解决方案。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面对这一情况,ERP在深度上便呈现智能化的趋势。
5.1.1 行业化
(1)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全球化生产趋势,质量保证体系须遵循QS9000体系,对售后服务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地,ERP系统提供产品数据管理,基于规则的产品配置管理,工程更改管理以保证多品种的产品要求;在生产上提供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KANBAN技术以及质量管理,以实现满足QS9000要求的小批量全球化生产。同时客户服务管理功能提供产品售后跟踪记录,代理维修商管理。
(2)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的竞争体现在品牌、价格、成本、质量和速度上面。ERP系统的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高级定价策略,将为企业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制定最具竞争力的价格以扩大市场,提供有效的手段。同时,ERP系统的质量管理、快速补充供货管理、高级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及电子贸易等功能为企业提供高效的后勤管理体系,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5.1.2 智能化
随着软、硬件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业务环境对智能化提出的要求,目前ERP系统已在智能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将持续发展下去。
实施智能化需要有正确的数据,并将这些面向作业的数据转化为面向分析的数据,然后从这些面向分析的数据中提取、分析和发掘其蕴涵的规律。ERP系统提供了数据仓库、在线分析OLAP(On-LineAnalysisProcess)及数据挖掘(DataMining)三项技术来完成提取、分析和发掘。
5.2 技术先进性:网络、面向对象及事件驱动
ERP的技术发展目前集中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1)ERP底层的技术支撑体系由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体系发展
(2)Internet技术日益成熟
(3)面向对象技术和事件驱动编程的应用
5.2.1 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体系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作为ERP系统底层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体系取代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的时代已经到来,而ERP领域的著名提供商J.D.Edwards公司提出的可配置网络计算机技术体系CNC (Configurable Network Computing) 则是这一概念在ERP领域的典型代表,它有如下特点:
(1)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模式: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体系中的设备资源一旦安装好后,其担负的角色便固定下来,服务器只能作服务器用,客户机只能做客户机用。由于这种限制,其中的某一关键环节如数据库服务器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整个体系的瘫痪。而采用CNC技术,整个网络上的资源在ERP系统安装后仍可灵活配置,各种设备的角色可以互换,大大提高了整个体系的可靠性,同时任务可按负荷大小进行重新分配,动态分布,增加了各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也使系统面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大大增强。
(2)业务应用同技术体系分离:由于CNC技术采用了中间技术(Middleware)并提供集成的开发工具(Toolset),用户或系统分析员不需要了解底层的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网络协议等烦琐的细节。利用开发工具提供的可视化设计等功能,在不需编写源代码的情况下就可生成新的应用功能,并且这一新的功能可在多种平台上运行。这样业务人员面对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能迅速地将新的业务模式注入到ERP系统中,真正做到业务环境与信息系统同步运作。
(3)伴随企业共同成长:由于可配置网络计算机技术(CNC)具备动态的数据与逻辑的分布配置功能,企业可根据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用从主机为中心(Host-Centric)到客户机(Thin-Client)配置的不同运作模式,或多种运作模式的并存。同时可在原有的基础上集成最新的技术,如Internet等,做到真正的N-Tier运作模式,因此它可伴随企业共同成长。
5.2.2 Internet技术
Internet技术已经历了多年的独立发展,随着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所具有的便捷、易用、普及、方便等特点,将在ERP系统中的以下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1)电子店面(ElectronicStoreFronts):企业可将Internet作为产品的陈列柜来展示其产品,并利用信用卡进行交易。
(2)一对一的交易(One-to-OneMarketing):基于Internet的面向服务的应用功能在跟踪用户的个人倾向、交易历史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3)销售自动化(SalesForceAutomation):为奔波中的销售人员提供有力的销售工具,提高效率并缩短销售周期。
(4)自助服务(Self-ServiceModules):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查询功能,如账户余额查询、产品发货情况查询号等,使沟通渠道更为畅通。
5.2.3 事件驱动的对象技术
为了适应业务环境不断变化而对应用系统提出的高效、可靠的要求,J.D.Edwards公司率先采用了事件驱动的对象技术。这一技术包括二部分内容:事件驱动的编程(EventRuleProgramming)与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Object-basedbusinessrules)。
(1)事件驱动的编程:相对于传统的过程化编程(Procedural Programming),事件驱动编程方法将应用系统的控制权掌握于用户手中,而不是让用户跟着预先定好的应用模式走。因此它将给用户带来如下优势:
1)用户可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决定处理过程而不是被限制于系统预先设置的过程;
2)系统更加易学易用,并且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3)一旦实际业务情况有所变动,系统有足够的柔性以适应新的变化。
(2)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Object-basedBusinessRules):
J.D.Edwards公司的ERP系统OneWorld应用系统是由众多可重复使用的、封装的业务规则对象组合而成的。这些业务规则对象根据一定的业务要求组合起来,并由特定的业务事件驱动,便可灵活地完成众多的业务活动,而同时又具备下述优点:
1)再用性:每个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都具有封装性,可完全独立地完成指定的功能,因此任何需要此项功能的业务过程都可调用这一业务规则,大大简化系统的编码复杂程度。
2)可开发性:面对动态变化的业务环境,通过事件驱动的编程方法,利用已有的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便可迅速建立新的功能,大大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
3)灵活性:支持可持续的BPR。
实施作为ERP系统应用的重要一环,历来为各界所重视。作为其重要的理论根据,九十年代初海默(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概念,这一理论强调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3C”)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做法上BPR强调一步到位,让企业打破旧有管理规范,再造新的管理程序。由于BPR推崇企业在管理上效仿行业最佳模式,一步到位实施改革,因此对于大多数的企业,要赶上或超越行业的领导者,一味地效仿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四分之三的BPR项目都归于失败。
目前一个新的概念“业务流程迭代——BPI(Business Process Interaction)”正在全球兴起。这一理论强调企业面对“3C”,应保持持续不断的改进,因此可称为“持续的EPR”。基于这一看法,ERP系统的实施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程,即使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也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在面对新的机遇时,ERP系统可以迅速地支持企业将新的设想付诸于行动。为了适应这种趋势,ERP系统本身应具备在实施中及实施后的灵活性。
综观ERP领域的上述三大发展趋势,新一代的ERP系统已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集扩展性、技术先进性与灵活性为一体的ERP系统。它使企业在面对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时,能够从容不迫地从ERP系统中获取决策依据,做出准确及时的决策后迅速由ERP系统将决策理念付诸行动。
结论
通过本文对MRP、MRPⅡ的简单分析,以及对ERP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阐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实施ERP对我国企业的必要性。另外,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批具备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管理规范、效益良好的企业。那么为了巩固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效益锦上添花,这些企业必然要接受先进的ERP管理思想,实施ERP软件系统。
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科技部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经贸委提出了“企业信息化”行动,带动和掀起了我国企业应用ERP的高潮。“十五”863计划也在大力支持和推动ERP管理系统的研究,并重点支持了10个ERP软件产品的研发,对ERP应用实施和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本文又从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分析得出我国企业是需要ERP的;从我国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和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我国企业实施ERP是必要的。另外,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ERP对我国企业的科学管理,体系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巨大的ERP市场刺激了国产化ERP产品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我国ERP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现已有国产化ERP软件商数十家之多。ERP系统应用实施的热潮正在全国全面铺开,并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ERP体现了以市场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它必将成为新世纪我国企业管理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丁秋林.现代企业信息化重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陈兵兵.SCM供应链管理--策略、技术与实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罗鸿编. 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王东迪. ERP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李国刚.企业资源计划及其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30/2005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