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2004年举行的中国国际物流高峰论坛上,还是在“物流一族”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信息化都成为彼此最为热衷的话题。因为在即将到来的2005年,国内物流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届时,早已虎视眈眈的国外物流巨头将全方位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在烽烟四起的“蛋糕”瓜分战中,物流信息化程度的发达与否将注定成为所有物流企业成败关键。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物流软件市场就好像一个围城:站在城外面的人被物流热的表面现象所诱惑,想冲杀而入;但城里面的人却深谙产业之痛,想抽身而退。其实,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正是那些尚未理清物流脉络就踏入城内的企业,在苦苦挣扎的同时,还搅乱了整个市场。据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更是亟待起步。但不少货运企业经营者都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物流管理软件都在10万元到30万元左右,投入风险太大,真正适用于小企业的产品太少。另一方面,物流软件供应商过多关注高端客户群,忽略了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市场,往往守着功能齐全的软件产品找不到买主,这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需求
在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当中,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既带有一般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特性。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只要处理好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这是所有信息化的共性问题、基础问题。二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例如销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的自动补货系统来管理,生产商的生产计划根据销售商的市场预测来安排等等。
这些需求是由浅入深的,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逐渐展开的。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是要有信息化基础为起点的,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又要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由于我国现在是利用后发优势,希望通过更短的过渡时间走过许多跨国公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说明处理得好可以缩短这个进程。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对症下药,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伤筋动骨。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第一个阶段,即要用少量的投资,解决业务各流程的信息化问题。目标是建立起依赖信息、数据进行决策的机制,其中特别是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中去。少部分基础较好的企业已进入了第二层需求,即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这样的企业应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可以为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证和数据基础。此类需求的市场比率虽然还不大,但增长比较快。目前,我国企业几乎看不到涉及合作企业之间协同业务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供应链思想在我国不适用,相反地,如果有意识地宣传、探索供应链理论和实践,可以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制造业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多半是ERP的某种延伸,连锁分销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则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柱。这一点说明制造业的物流外包在短期内可能发展的不会很快。
国内外物流软件供应商概况
软件产业对全球经济的重组与再造,在跨入21世纪之后速度愈发加快。据世界权威机构统计,2001年的软件产业全球总产值已超过5400亿美元,2002年超过6000亿美元,软件产业和相关信息服务业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与此相应的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软件市场的急速扩张。越来越多的软件发达国家跻身于这个拥有巨大利润的市场,并且在各个领域占据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欧美等软件强国在此更是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软件市场在新世纪将成为领导时代潮流的最大市场之一,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占据领先的地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能否成功进入国际软件市场,最重要的一条衡量标准便是本国的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支持和是否适应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的竞争。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软件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国务院2000年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成都、长沙、珠海先后建立了软件产业基地及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关于物流软件的提供商究竟有多少家的问题,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据专家估计仅国内就有500多家,此外还有一些知名的国外物流商、IT商和咨询公司也在中国的物流软件市场中淘金。这些企业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国外著名的大公司,其中既有像IBM、ORACLE这样著名的IT商,也有像SAP、i2、EXE这样的专业性物流和供链管理软件供应商。这类企业的主要市场是高端客户,例如跨国公司在华的分公司、国内大型制造商或物流商。第二类是国内大型管理软件提供商,这些厂商由于植根于本土,对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物流过程、业务特点较为了解,在产品技术和经验上有较大的优势。第三类是其他物流软件供应商,规模小、实力弱,大部分还很不稳定。但其成本低、价格有优势。
总的来看,国内物流软件品牌上比较分散,技术上也缺乏标准化的指导,软件供应商对于物流业务的了解还很不深入。造成供应商重技术开发,轻业务应用的偏向。事实上,物流软件和其他许多管理软件一样,核心是管理思想,物流方案首先是流程诊断、设计和优化,技术方案是第二位的。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
多功能化,流业发展的方向。在信息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配送中心不只是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送和其它各种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即通过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综合运作,使物流达到最优化。企业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而不是单一的、孤立的片面观点。作为一种战略概念,供应链也是一种产品,而且是可增值的产品,其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用户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务,以产生和保持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是物流系统的充分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供应链系统物流完全适应了流通业经营理念的全面更新。因为以往商品经由制造、批发、仓储、零售各环节间的多层复杂途径,最终才到消费者手里,而现代物流业已简化为由制造经配送中心而送到各零售点。它使未来的产业分工更加精细,产销分工日趋专业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
系统化,物流业的追求。物流业是介于供货方和购货方之间的第三方,以服务作为第一宗旨。从当前物流的现状来看,物流企业不仅要为本地区服务,而且还要做长距离的跨区域服务。因为客户不但希望得到很好的服务,而且希望服务点不是一处,而是多处。因此,如何服务好,便成了物流企业管理的中心课题。应该看到,配送中心离客户最近,联系最密切,商品都是通过它送到客户手中。美、日等国物流企业成功的要诀,就在于他们都十分重视对客户服务的研究。配送中心不仅与生产厂家保持紧密的伙伴关系,而且直接与客户联系,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并沟通厂商和客户双方,起着桥梁作用。对物流企业而言,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正逐渐成为比价格更为重要的选择。
信息化,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在大型的配送公司里,往往建立了ECR和JIT系统。所谓ECR,即有效客户信息反馈,它可以做到客户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不是生产出东西等客户来买。通过JIT系统,企业可以从零售商店很快地得到销售反馈信息,不仅实现了内部的信息网络化,而且增强了对货物信息的跟踪、反馈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的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水平,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因此,提高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必然使产品流动更加容易和快速。目前,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和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服务。
1/13/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