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式管理” 本土化还是全球化? | |
为节省流量,手机版未显示文章中的图片,请点击此处浏览网页版 | |
“涉艺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这是我国明代《菜根谭》里的一句话。其意思就是说:“涉世不深的人,沾染的不良习惯也少;阅历比较丰富的人,权谋奸计也多。所以做一个君子,与其精明老练,熟悉人情世故,不如淳朴天真;与其处处谨小慎微,不如行为狂放, 不拘不节。”这与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道理是相通的。个体的理性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也就是说个体的最优选择会造就群体的最差选择。
仅从管理者个体而言,“中国式的管理大道”可以让管理者们成为最“精明”的管理者,但如果放大到企业群体或国家的范围,那就贻害无穷。精明个体的结合的企业将是一个市场反应最迟钝和最没有创新力的企业。本人曾为一家集团内南北两公司进行咨询调研,从东北调研回到深圳,深圳公司的市场负责人问到感觉。我只说一句话:“你们东北的领导更像领导,除了业绩做不上去之外”。而对于北方中国而言,可能更能掌握“中国式的管理大道吧”。
仅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五千年来对管理之术的研究可以算得上是炉火纯青。但如果仅此就得出“西方所以驾乎之上的,不是管理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的结论的话,只能是一个“中体西用”的现代翻版而已。从科学而言,我们和企业管理还处于相对启蒙状态。科学一直是我国近两百年来所追求的思维方式。而在企业管理领域,对科学的追求一样会面临着各种换了面孔的落后思维的阻碍,有时落后的思想还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应该明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思维,才是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首要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是本土化还是全球化的趋势。
对一个专家学者而言,研究什么就极力倡导什么这是人的天性。我们不能不说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领悟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讲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问题在于深刻的领悟之后是如何利用的导向问题。
我国自秦汉以来,儒、道、释思想成为中国思想的根基。对管理的理解而言,就是“修已安人”。修已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学习的。安人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受老子所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思想的影响。这种非以人为目的的管理思想,如果真成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大道”的话,那么我们培养世界级企业的梦想也只能泡汤。我们来看看中国第一个进入哈佛教案的企业——海尔。海尔管理层平均年龄不到30,而海尔用人也喜欢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择,而这些人恰恰都不是具备中国式管理思维的年轻人。在认识日本企业文化,台湾企业文化的时侯,我们常常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是因为其引入了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而成功,还是因为西方管理思想在别的地方不成功,而单在日本和台湾成功。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当然要大力提倡“中国式的管理大道”。如果是前者,那说明我们缺乏什么也是很明显的了。
谈到管理的本土化还是全球化时,认为管物应该学习西方,管人应该保持中国式的为主。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真正具备管理哲学思维的结论。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看中国企业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对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管理中所遇到的本土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欧美文化的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东方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本位,而西方价值的基础是个体本位。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我们管理思想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 (图片) (图片) | |
电脑版 | 客户端 | 关于我们 |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