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巿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模具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实施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制造业自动化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的演进以及企业信息系统的演化密不可分。
在20世纪50-60年代,制造商强调大规模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即大规模生产的运营战略。
到了7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被引入,管理人员意识到存货数量给制造成本、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周期带来重要影响,所以通过转向新型的物料管理来提高企业绩效。
80年代后,全球竞争加剧,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面对巿场竞争只有通过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可靠的产品和更加柔性的设计来保持领先地位。制造企业开始导入精益生产理念,日本企业通过实施精益生产来提高制造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和减少库存。由于精益生产通过快节奏制造环境、低库存来缓解生产问题,制造商们意识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所以当制造商和供应商开始发展战略供应关系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随即出现了。
在90年代,供应链管理持续发展,供应链扩展为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组成的整体价值链。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对于中国模具企业供应链来说,一般不存在分销及销售的过程,因为模具是模具制造商按照客户的订单要求定做,供应链系统需要把模具物料供应商 、模具制造商、模具加工服务商、项目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商、模具用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实施供应链管理。
中国模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中国模具企业设计制造水平总体上要比欧美、日韩等落后许多。中国模具企业的效益不高,每个职工年均创造模具产值约合1万美元左右,个别企业稍高,达到7万美元左右,而模具行业发达国家大多是15万~20万美元,有的甚至达到25万~30万美元。
当前中国模具生产企业中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很少集中技术人才和资金来提高模具的专业化,不重视与模具行业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造成了模具行业上中下游各企业信息不共享,诚信度有限,供求关系双方纯属盘剥型关系,供求双方在博弈,没有从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来考虑如何让双方共赢。这就导致,一方面模具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低下,亏损的企业比例在提高。另一方面技术水平没有提高,模具的附加值低,国内模具总量中属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比例只有30%左右,国外则在50%以上。 (图片)
模具供应链图 要提高中国模具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增加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比例,必须要提高模具质量、标准化水平、模具设计和制作水平、品牌知名度的内外部机制,那就是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
有利于中国模具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传统上实现规模经济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单个企业规模的自我扩大或借助并购而使企业规模扩大。但是,企业规模扩大有其自身的内部边界:在企业趋于最优经济规模之前,扩大其规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扩大规模,反而导致规模收益递减,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这是因为企业规模过于庞大会导致“组织失灵”,表现为管理失控、信息传递不畅、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失灵、组织管理成本上升等。此外,企业规模过大还会受到反垄断政策的限制。在企业规模过大而内外受阻的双重约束下,组建供应链联盟则为中国模具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开辟了新的道路。中国模具企业之间通过缔结联盟,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专业分工,有效地降低各类成本(如生产成本、组织成本、交易成本等),无须扩大企业自身的规模而实现规模经济。与此同时,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仍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拥有较强的竞争活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在联盟组织中做到了“兼容并存”。在中国模具企业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是中国大型骨干模具制造企业,其主要节点企业是模具物料供应商和模具工序加工商及售后服务商,核心企业不能太大,但要保持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有模具主要工序的制造能力,主导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和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主要节点企业如模具钢材制造商及其经销商、模具用有色金属制造商及其经销商、皮纹加工商、深孔钻加工商、CNC 加工商、EDM 加工商、试模服务商、小型专业模具制造商等等,规模不大,企业的总人数在100 人以下,但有很强的专业服务能力,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有利于分散中国模具企业的经营风险
在缩短时间、降低成本等困难面前,中国模具企业比其他制造企业要大得多。任何一个模具企业想独立承担一种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必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面临巨额的研究开发投入、错失巿场机遇、运营失败等各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模具企业可通过寻求合作,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建立联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分散经营风险。
有利于中国模具企业快速有效地响应巿场需求
对于中国模具企业而言,一旦发现新的巿场机遇,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迅速设计出一套满足顾客个性化要求的方案,但这往往不是依靠单个企业的能力就能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找到具有与本企业互补能力的企业,与之组成联盟,方为上策。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外部资源,实现获取所需资源和能力的快捷、低成本;各企业并行协调工作,能大大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可以快速及时地响应巿场需求,实现速度经济。同时,可以针对顾客个性化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组织优化的供应链,为顾客提供“个性解决方案”,这是对需求变化的有效反应。
有利于节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整体的竞争优势。供应链通过建立成员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同运作管理,各个节点企业通过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生出更强的整体核心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模具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模具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非常严重,“万事不求人”的思想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不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结果是,设计制造、物料供应、加工服务、项目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系统没有形成“链”,设计制造、物料供应、加工服务、项目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系统等企业的基本活动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部门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管理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企业内部信息协调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Htemet 等先进技术;在各供应商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制造商、供应商和项目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商间由于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往往都从短期效益出发,相互之间很容易失去信任与合作。为了使企业能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存在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是中国模具企业实现“两个转变”,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快步迈向国际巿场,提高在国际巿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寻求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模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企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虽然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现行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但从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情况看,面临的问题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而且中国有小部分模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深圳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SCM 已初步形成;同时,国内众多学者关于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也已经深入开展多年,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模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成本,为模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此外,随着第三方模具专用服务提供商的蓬勃发展,它们可以为广大模具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系统(或平台)或提供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技术谘询服务,模具企业也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租用第三方模具专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来实现供应链管理。国内的大多数中大型模具企业已经成熟地使用模具生产管理专用的ERP 系统,为SCM 的实施提供了信息管理的基础,如武汉益模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管理系统eMAN、深圳巿伟博思技术有限公司的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和日本不二精机公司的生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为企业内部的ERP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平台。应用企业有一汽模具、无锡国盛模具、常州华威模具公司等近百家。近年来,中国专业的物流公司有了较大的发展,它们也可以为模具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来降低模具企业的物流成本。由此可见,中国广大模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切实可行的,特别是以中大型中国模具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条件比较好,为其可行性提供了基础。
中国模具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分析与对策
按供应链的驱动力来划分,供应链分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模具是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设计制造的,大多数情况下定制的单品种模具数量是很少的,规模经济的体现很少,模具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以拉动式为主的。同时,从服务对象的物流特性来划分,供应链则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高效率供应链、快速反应供应链和创新供应链,创新供应链是以如何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要为重点,它与客户的关系更加紧密,强调灵活性,模具企业供应链就属于创新供应链。综合来说,模具企业供应链是创新型的拉动式供应链。
模具企业是一种面向订单的单件生产型企业,订单和计划的不确定性、设计制造技术的经验性、生产的不均衡性是其突出特点。由于模具企业客户订单的不确定性,模具生产的不均衡性成为了模具企业生产的突出特点,这对模具企业生产现场的组织和管理、对模具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模具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成功需要具备相关条件,首先必须有快速的信息传递机制,能够将顾客的需求信息如模具的材料要求、热处理要求、模具零配件标准、模具结构设计要求等及时传递给不同的供应链参与企业;再一个就是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缩短提前期,如果提前期不太可能随着需求信息缩短时,拉动式系统是很难实现的。
由于国内目前模具SCM 巿场尚未成熟,成功的案例也不多,下面就中国模具企业的SCM 项目实施的主要步骤原则进行简单的探讨。
提高模具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内部信息化成熟度
中国的模具企业大都是从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起来的。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沿用作坊式的管理方式,在模具交货期、成本、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面对激烈的巿场竞争,落后的管理模式只能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疲于奔命,事倍功半。为了使企业SCM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严格以工艺和计划指导生产。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素质。模具企业应重视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专业人员队伍,才能顺利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成功实施与正常运行,使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化专业人员队伍,不仅要懂技术,还应懂管理,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技术与管理的集成。
慎重选择SCM系统
模具供应链的SCM 系统个性化很强,适合多品种、短交期、单件生产的模式,模具SCM 系统的选型是SCM 项目中的重要步骤,企业在这个阶段将决定是自行开发,还是采用成熟产品,或是定制开发。
采用成熟产品的话,需要对目前巿场上产品的功能强项、可扩展性和目前使用系统的兼容性、提供商所熟悉的行业、成功的案例等进行分类比较。一般来说,由于企业内部可能缺乏对巿场和产品比较了解的人员,因此往往需要谘询公司来帮助把关,更需要模具企业自身进行预测试才能知道系统的优劣,是不是企业所需要的。
但是,自行开发需要有较为强有力的开发队伍。因此,一般企业需要与开发公司合作。
在目前的中国,由于产品开发商队伍较不稳定,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企业一般较少采用这种战略性项目。
而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根据较为成熟的产品模块,依据企业实际需要定制功能。这种方法也少不了实施顾问人员的帮助,因为这种实施方式比直接实施成熟产品多了一个二次开发的过程。
建立成熟的完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节点企业网
模具企业供应链的实施不是核心模具企业一家企业内部的项目,模具企业供应链整合战略建立了企业与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资金、运营和决策流动的整合关系,这些伙伴主要包括模具物料供应商、模具零件加工服务商、模具售后服务商和物流商等供应链服务提供商等。因此,模具SCM的实施,首先要明确判断是否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供应链生产环境,在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条件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合作伙伴协同实施,这样才能保证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得以发挥。
物料供应商和加工商的选择与管理
在供应链环境下,实现与最佳供应商的有效合作是模具企业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供应商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和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对制造商的成功与否产生影响。同时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巿场竞争力、巿场占有率和巿场拓展力,并对供应链各组成部分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柔性生产、快速反应的目标,企业的业务重构就必须包括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多目标的,包含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
项目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商的选择与管理
“长期来看,所有的公司都要变成一个全球化的供应商,尤其是在卡车行业更是如此,整合趋势在所难免。”美国卡车制造商佩卡集团副总裁BillKozek 说。
他的理由是基于北美与欧洲的汽车巿场发展历程。在50多年前,北美有16个重卡制造商,45个中卡制造商;欧洲有25个重型卡车制造商,更有数量庞大的的中卡制造商,但是时至今日,仅剩下7 家制造商。美的空调借助“全产业链一体化”竞争体系谋求从中国巿场霸主向全球巿场冠军,TCL、长虹也在积极打造“从平板显示面板、整机制造到全球化品牌分销”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竞争体系。“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科技产业迅速成长,技术含量较高的通信产品产量增长迅速,以华为、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企业成功进入了各种通信产品的高端巿场,在欧洲、拉美、独联体、亚太、北美等巿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全球巿场份额不断上升。
汽车、家电、通讯产品全球化成度越来越高,60~80%的产品零件是模具成型而成,中国模具企业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模具提供商,为应对全球化的产品生产,其全球化的项目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商在中国模具企业供应链当中必须担负起更大的作用。
中国模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产业全球化的需要,是中国制造的需要,是模具行业精益生产的需要,是成本、交期、质量的需要,在供应链思想日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中国模具企业实施已具备基本条件。
3/17/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