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缩写,又称电子标签,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理论基础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RFID的技术沿革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至今,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
RFID工作原理
RFID的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如果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特殊射频信号,就能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即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即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系统组成
射频识别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读写器,二是电子标签(或称射频卡、应答器等,本文统称为电子标签)。另外还应包括天线,主机等。RFID系统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系统的组成会有所不同,但从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来看,系统一般都由信号发射机、信号接收机、发射接收天线几部分组成。
应用范畴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解决方案包括标签设计及制作工艺、天线设计、系统中间件研发、系统可靠性研究、读卡器设计和示范应用演示六部分。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和身份认证等多个领域,而在仓储物流管理、生产过程制造管理、智能交通、网络家电控制等方面更是引起了众多厂商的关注。
应用案例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一项“要求其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2006年1月前在单件商品中使用这项技术”的决议,把RFID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
美国智能化监狱。
电子芯片身份证。
RFID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RFID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在系统工作过程中,阅读器(Reader)首先通过天线发送加密数据载波信号到动车上固化的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应答器的工作电路被激活,之后再将载有车辆信息的加密载波信号发射出去,此时阅读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完成预设的系统功能和自动识别,实现车辆的自动化管理。
应用范围
在机动车辆证照管理业务上的应用
在交通流检测及交通违章取证上的应用
在交通意外救援和特殊车辆监控上的应用
在不停车收费中的应用
在测速上的应用
成功案例
射频识别的应用案例比较成功的有,铁路的车辆调度,铁道部在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建设中,推出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距离自动识别系统。过去,国内铁路车头的调度都是靠手工统计、手工进行,费人、费时还不够准确,造成资源极大浪费,铁道部在采用rfid技术以后,实现了统计的实时化、自动化,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武汉市城市路桥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系统集成项目。09年9月17日招标项目。
车辆首先申请安装电子标签和IC卡,在通过路桥隧道前,驶入ETC专用车道,系统会自动识别,计算车辆行驶费用,直接从IC卡上扣除通行费。交易完成后,车道电动栏杆自动升起,放行车辆。“六桥一隧一环”实现不停车收费,需要新建63条ETC车道和19条人工收费车道,配套建设卡管中心1个、全功能网点21个、充值服务网点10个等,总投资3.28亿元。
8/26/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