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从竞争优先权看机械企业之战略改进
姚亦佳 章毅 田也壮
为节省流量,手机版未显示文章中的图片,请点击此处浏览网页版
本文为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机械企业制造战略调查》的调研结果。该项目也是由全球20多个国家的数千家企业参与的“国际制造战略调查”中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数据调查项目。该项调查工作由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开展。
国际制造业战略调查
(InternationalManufacturingStrategySurvey,IMSS)项目由伦敦商学院的ChrisVoss和瑞典卡莫斯大学的PerLindberg在1992年发起,其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企业特征对其制造战略(ManufacturingStrategy,MS)的影响以及各国制造战略的基本特征等。全球共有20余家商学院和数千家企业参加,每四年举行一次调研,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五次(即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和2009年)。
本文内容系《中国机械企业制造战略调查》中的相关部分。该项调查问卷有效样本系来自中国多地区、多行业的机械企业212家。
竞争优先权是组织的战略优先选择或是组织选择在市场上竞争的方式,是制造竞争能力的优先次序。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技术进步的加速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企业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竞争从以前的主要基于成本扩展转变为对高质量、更短的提前期、更快的交货、更频繁地引入新产品而又不增加成本和库存等更多方面的需求。创新在组织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服务也成为企业成功的因素之一,学者们明确提出“服务增强型制造业”的概念。现在,环保和社会责任则成为新的竞争优先权要素而越来越引起制造企业的重视。
本次调查发现,过去三年中,我国机械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最注重的是质量,其次是服务和交货,而价格已不再是企业赢得订单的主要因素,这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图片)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见(见表),未来三年,我国机械企业更希望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开发以及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等差异化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而较少采用低成本战略和集中战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机械企业呈现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同三年前相比,不仅销售收入呈上升趋势,而且在质量、成本、柔性、交货、服务、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制造绩效也都有所改善。尤其是在服务增强、供应链管理、生产模式设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的改进水平大体相当,在企业绩效和制造绩效上略有优势。
但是,还需看到的是,我国机械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销售利润率却在降低。竞争强度高、竞争对手多,这是我国机械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相比,我国机械企业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在未来三年中,需努力在以下方面加以战略和策略性改进。
A、改进一:制造服务——增加更多服务价值与服务形式
从调查结果看,用“客户服务和支持”这一指标来衡量服务绩效,同三年前相比,该指标的平均值为3.40,表明机械企业在服务绩效上的改善超过了15%。
制造服务的提升空间很大。尽管我国机械企业将服务视为主要的竞争优先权,在制造实践上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调查结果看,我国机械企业的销售额主要来源于装配好的产品(占79.64%)和零部件(占24.62%),而提供服务所占的比例极少,仅占8.94%。而在发达国家中,服务所占的比重为13.68%,说明我国机械企业提供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还不高,制造服务的提升空间很大。
制造服务项目的拓展。企业主要提供以下几项服务:产品售后服务,小时收费服务,产品升级服务,顾客支持中心的服务,产品使用培训服务,维修服务和备件管理服务。我国机械企业对各种服务的重要性都已有所认识,但是在提供的服务项目上,还是偏重于传统的产品售后和维修。相应的表现是在增加新服务方面,我国机械企业在面向服务的设计、提高组织技能、改进服务和扩大服务模式方面,尤为注重面向售后服务的产品设计。
B、改进二:柔性——增强对个性化订单的响应能力
柔性指标包括产品客户化定制能力、产品产量柔性以及产品品种柔性。调查结果显示,在客户化定制能力方面,我国机械企业与三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产品品种和产量柔性方面也有相应的改善。随着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如何通过柔性化生产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根据调查,我国机械企业“按订单设计/工程”所占的比例在16.70%,这一比例仍然不高,而从未来顾客需要的发展趋势来看,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程度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因此订单中“按订单设计/工程”的比例也将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国的机械企业及时做出调整,不仅要按订单生产,而且更要做到按订单设计,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定制产品,并通过对产品品种的调整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以增强对顾客的个性化订单的响应能力,从而使制造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C、改进三:创新——加大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投入
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用“产品的上市时间”和“产品的创新性”这两项指标来衡量,从调查结果来看,三年来我国机械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产品的创新性的改善程度大于产品的上市时间。
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产品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创新在组织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全球500强企业更趋向于将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策略,因为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是高利润的核心。目前我国机械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远远不够,我国的机械企业还需要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加大投入。尤其是在市场全球化的形势下,产品创新可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能够生产出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保护并开拓自己的市场。
D、改进四:社会责任——重视企业环保水准的更多改善
社会责任指标包括:员工满意度、环保水准以及社会美誉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机械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较三年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其中改善程度最大的是社会美誉度,改善程度较小的是环保水准,这说明目前我国机械企业的目标主要集中于企业自身的美誉度,而对于环保水准的改善努力不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竞争的加剧,对相关利益者承担相应责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日渐成为现代企业理念的新动向。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在监控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产品的环境绩效等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环保成本会越来越高,企业的环保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我国机械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中改善程度最小的恰恰是环保水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不够。由此看来,着眼于未来,我国机械企业应该重视企业环保水准的加快改善。
E、改进五:供应链管理——从链式阶段向网式阶段转化
制造企业的生存与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战略供应商时,我国机械企业更看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交货表现和供应商的发展前景,而且在与供应商进行合作时,较好地运用了互联网、EDI等电子工具来进行沟通与协调。
但是,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从调查结果看,机械企业在协调同其战略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计划决策和物料流动时,运用共享信息、订单追踪、协同管理等手段的程度还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动态、突变、非平稳已成为市场环境发展的趋势,制造业市场环境的客户主导、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等特征日益突出。与此相对应的是,供应链的发展已从链式阶段发展到复杂的高合作的网式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价值网”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供应链模式,逐渐成为制造企业新的业务模式选择。在价值网中,企业可将众多的合作商连在一起,通过有效资源整合,构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统,以网络的弹性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增强价值创造方式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使供应链理论更适应当今电子商务社会的一种提升。
因此,我国机械企业应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不仅要关注供应,而且要关注为顾客、企业和供应商创造价值。在未来,成功的要素是组织或重建价值网。
F、改进六:我国机械企业“全球化”实施需全面推进
企业的全球化实施包括提升生产网络的全球化水平(如向海外工厂转移生产活动),提升采购的全球化水平,提升销售的全球化水平,提升产品设计和新零部件开发的全球化水平。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企业的绝大部分原材料是在其本国采购完成并生产制造的,78.1%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因此,我国机械企业的采购、制造和销售环节基本上是在国内完成的,其全球化程度较低。
即使是在国际化经营的机械企业中,其采购和生产也主要集中在国内,只有设计和销售实现了部分全球化,这种全球化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而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新型全球化方式主要存在着两种形式: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可见,新型的全球化方式企业牢牢控制了价值链的高端(如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等),而把具有低附加值的零部件、加工制造、装配等环节以全球化经营的方式推出。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要想在全球化过程中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应加快向新型全球化方式的转变。
G、未来愿景:更高的进取——成为建立战略制造能力的卓越中心
企业主要业务的战略性角色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等级:一是能制造产品,工厂的管理投资着重于使工厂有效率地运行;二是有足够的内部能力来开发和改进自己的组件、产品和生产过程;三是也为其他工厂开发某一重要的组件、产品和生产过程;四是为整个公司开发和提供技术诀窍或专门知识;五是成为建立战略制造能力的“卓越中心”。
我国大多数机械企业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正式的制造战略规划过程,尽管这一比例仍然不高。但是,其中仅有极少数(占9.05%)的机械企业把主要业务的战略性角色定位于“成为建立战略制造能力的‘卓越中心’”,大多数企业的定位还是着眼于工厂自身,有能力开发和改进自己的组件、产品和生产过程以及能制造产品,以维持企业的有效运转,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中有19.20%的企业定位于“卓越中心”。
当前,全球化的市场和运作越来越普及,客户的需求也更加分散,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各行各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我国的机械企业,特别是优势企业应把眼光放得更宽、更远,不仅仅能满足当前的顾客需求,更要把主要业务建设成为战略制造能力的“卓越中心”,并由此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保持企业的长远竞争力。 8/4/2011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