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制造企业怎样实现从仿制创新到跨越发展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 周正江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家电、IT、汽车,还是服装、食品、生活日用品等,凡衣食住行,都有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制造,这些产品从流水线源源不断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资生活。而那些曾经艳羡国人依赖进口的洋品牌,大都打上“MADE IN CHINA”的印记。同时,中国产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国际市场,人们在世界各地同时分享着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产品。我国也因此一举取代日本,成为世界头号制造大国。
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在产品创新方面,我国制造企业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以创新知名的国际品牌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真正因创新知名的国际品牌仅有十数个,如海尔、华为、格兰仕、奇瑞、比亚迪等,但这些企业与国际创新巨头三星、索尼等还有相当的差距。另一方面,各类产品的低端仿制盛行。尤其近几年以来,以山寨手机为发端,山寨电脑、山寨相机、山寨饮料、山寨服装等等各类山寨产品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对此,理论界曾出现一片叫好声,认为我们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创新模式,并通过分析日韩等国制造业发展,认为这是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必经阶段。但也有反对者,他们认为山寨产品的出现可能造成对原创产品知识产权的侵犯,山寨产品本身就是对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的威胁。
总之,通过以上描述,至少有两个多数人认同的结论:1、我国制造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在数量上的增长;2、仿制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现阶段较为普遍的现象。基于这两点出发,笔者研究几条对策,主要针对那些以仿制为基础,寻求创新突破企业,至于那些丢掉仿制,走完全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模式,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一、深入研究国外先进企业的产品创新类型,跳出单纯的产品外在模仿的形式,探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途径。
仿制创新是一种产品跟随战略模式,一般地,突破单纯的仿制有多种途径:1、产品品质的改进创新。三星早期进入电子领域时,以代工三洋黑白电视为主,后来,在电子业务做到相当规模后开始经营自主品牌,上世纪90年代初,三星电子提出了“新经营”计划,大力推行六西格玛管理,三星产品质量终于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赞誉与认可,为日后走出仿制创新,迈向领先型的独立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2、功能分拆型创新。走产品专业化道路,将一个能满足多种功能需求的产品分拆成多个专业化的产品,分别实现各种功能需求。美国施乐公司研制的复印机曾经以其功能齐全而一枝独秀,但是,日本的同行则专门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专用复印机,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结果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3、产品转换型创新。本来生产的是A行业的产品,通过稍加改进,以及市场挖掘与培育,满足B行业的需求。日本尼西奇公司是国际知名的尿布生产商,其实,在企业创始之初,是一家仅有30多人的生产雨衣的小企业,当年,因产品销路不畅,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正在危急关头,一条人口普查材料的信息引起了公司创始人多博川中的关注。他发现日本每年出生婴儿有250万人,这意味着尿布这种婴儿的必需品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当时,对于这种不显眼的小商品,大企业不屑于做,于是他就当机立断转产婴儿尿布。果然,尿布投入市场后,反映良好,订单源源不断,并很快打入国际市场,其销量占世界尿布销量的1/3。透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改进渠道,模仿创新依然可以取得巨大成功。
第二,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从产品模仿走向机制的模仿。
一般地,一个企业能否提供持续的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经得起检验的创新机制。追根索源,国外先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其本质上是机制的创新。事实上,真正让三星走向国际知名创新企业的是三星特色的创新机制。上世纪90年代末,与同行一样,三星正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当时,三星推行旨在提升产品品质和客户满意度的“新经营”计划已接近尾声,其产品品质上已经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尽管如此,三星仍然面临着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危机。第二代领导人李健熙毅然决定推行TRIZ工作法,大力投资于创新,改良三星的创新机制。创新机制的推行,不仅让三星成功度过危机,而且,也让三星的创新模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标杆。反观我国制造企业的创新,基本处于产品仿制阶段,形似而神不似。之所以 “神不似”,正是因为缺乏创新的机制。一般地,创新机制的构建要有几个要件:
首先,企业要构建与市场需求对接的研发机制。众所周知,创新的基本前提是市场对创新成果的认可。创新离不开市场需求,离开市场的创新要么是无效的创新,要么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因此,企业首先要构建与市场无缝对接的研发机制。这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调研等职能上要紧密配合,从机构设置、权限安排等方面合理统筹,确保研发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一般地,企业要规范从市场调研到创意形成的企业内部沟通机制,在创意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还要建立产品创意的市场测试机制,在产品实物上市前,首先在概念与创意上测试客户的反应,获取消费者的认同。这种方式在汽车、高端电子产品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其次,要构建产品创新的实现机制。产品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设计与创意层面,需要形成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才能体现价值。因此,企业要设立基于创新项目的推动机构,专门负责将设计成果或创意转换成有形的产品。当然,光设立机构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一套适应的运作机制,确保创新设计(创意)在试产、试销、修正等环节运作顺畅。
再次,要构建创新的考核机制以及创新成果的分享机制。产品创新有时是不停的探索,甚至是摸索,多次的失败才能换来一次成功。因此,产品创新需要包容失败。这要求企业对产品创新的过程要有一颗包容心,从考核机制上减少对创新人员的限制。另外,创新成果的利益分享机制尤为关键,如果一个为创新成果立下汉马功劳的人,不能享受到由于创新带来的持续收益,而只能享受一次性的激励,显然会影响到其进一步的创新激情。国内创新成果突出的企业如海信、中兴通讯等都对核心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持股安排,效果明显。
第三,加大创新投入,从资源上保障创新体系的运行。
创新投入主要指产品研发的人才投入、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的资金投入等。显然,自主创新的资源投入非常巨大。如IBM在上世纪60年代初,研发第三代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时,总投资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首批三颗原子弹的科研经费。这样规模浩大的创新投资,以至于风险管理人员认为“研究开发一旦失败,IBM将不复存在”,但正是这样的高投入,最终奠定了IBM在计算机行业中的霸主地位。尽管仿制创新在资源上比自主创新节省,但是,投入太低创新资源,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想提高仿制的层级很难。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的平均水平为1.23%,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而据笔者调查,许多低端制造业与组装企业,该数据基本在0.1~0.3%,甚至更低。而在欧美、日本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同类数据为3%~5%。因此,对于仿制创新的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势在必行。
第四,提高鉴别仿制创新与知识侵权的能力,营造创新的环境与氛围。
对于仿制创新的企业而言,困难在于两点:1、如何鉴别自己的创新是否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2、如何保障自己的创新产品不被别人侵犯?看似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即如何鉴定“创新产品”与“冒牌产品”。对此,任何从仿制创新起步的企业都要引起足够的关注。而不能明哲保身,应该通过设置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进行研究管理,一方面通过专利数据库为研发部门提供设计查新,避免雷同,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调查,查找并打击侵权行为,保护自我知识产权。对于政府而言,建设创新的生存环境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所谓良好的创新生存环境主要指企业外部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公民对创新劳动成果与创新工作者的尊重意识。目前我国在加快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但是公民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制意识淡薄,消费者愿意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仿冒产品,唯利是图的恶性竞争随处可见。这要求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建设创新法治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净化创新环境。
当然,从仿制创新到跨越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国的制造企业任重道远,这需要我国的企业家、科技人员、政府官员、乃至普通的消费者都要有足够的耐力、信心、勇气和智慧,去迎接历史赋予我们的挑战。 7/28/2011


北大纵横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点击访问)
电话:86-010-828611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2号融科中心A座五层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