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也逐步由理论探讨发展到企业实践,并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所认可,成为对中国企业的普遍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有关国际社会责任的思想、标准和指南等纷纷进入我国,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全球社会责任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是在来自90多个国家、40多个国际组织的500多位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历时5年时间起草完成的,是当前国际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的集大成者,将会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对《标准》的分析研究,以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一《标准》,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标准所给出的社会责任管理方法与工具,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ISO26000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对我国社会责任运动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标准》对当前社会责任领域的重要概念与原则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因内容的复杂性导致的对社会责任及其相关问题认识和理解的巨大差异,从而使相关各方能够在基本一致的理论基础上探讨社会责任重大问题,推进社会责任实践,对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标准》提出了系统的利益相关方分析范式和利益相关方关系管理工具,参照这一范式,企业能够系统分析利益相关方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与要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回应措施,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标准》列出了当前全球社会责任的七大重点领域,对每个领域的主要议题及企业应当采取的行动进行了具体说明。同时,《标准》对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日常运营的关键环节及其工作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便于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理论和思想从诞生起就充满了争议,原因在于其与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标准》在给出组织社会责任的一般框架的同时,并没有说明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当如何运用它。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个框架推进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等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是我们研究、运用《标准》时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
4/1/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