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Adams 虚拟样机仿真技术对一种机器人的主要构件进行建模,分析了模型前后支撑臂的受力情况;分别建立了7 种前后两臂之间不同距离的模型,通过数据对比,优选出使电机功率输出最小的两臂间距离。
关键词:机器人;支撑臂;Adams 建模;选优
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器人逐渐在各行各业中替代人从事各种危险作业,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正在积极地研发各种功能的机器人[1-5]。 程军[3]、杜志江[4]、刘彦武[5]分别对异构双腿机器人,双足机器人和机器人承载能力等进行了分析和仿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机器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做出了足球机器人、仿生六足机器人等高技术机器人。
作者研究的机器人是一种多功能实验型机器人,能够完成渡过壕沟、翻越矮墙和进行管道清淤、排障等多种作业。 在原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是在实际的越障过程中,由于设计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支撑臂无法将车身成功支撑起来。 因此在改进设计中,在既不改变支撑臂的长度,也不使用更大功率电机的前提下,在动力学软件Adams中建立了反恐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寻求优化机器人前后臂的距离,从而通过改变力臂的长度来减小马达转矩,使之能够成功地将机器人举起,实现越障功能。
1 动力学数值计算数据流程
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是根据牛顿定理,给出自由物体的变分运动方程,再运用拉格朗日乘子定理,导出基于约束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集成约束方程的动力学软件Adams 可自动建立系统的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如(1)式。对于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Adams 根据机械系统特性,选择不同的积分算法[6-7]: (图片) 这类数学模型就是微分-代数方程组,也称为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组,其方程个数较多,但系数矩阵呈稀疏状,适宜于计算机自动建立统一的模型,并进行处理。
对于刚性系统,Adams 软件采用变系数的向后微分公式(BDF)刚性积分程序,它是自动变阶、变步长的预估校正法,并分别以Index3、SI2、SI1 积分格式,在积分的每一步采用了修正的Newton-Raphson 迭代算法。
对高频系统Adams 用坐标分离法,将微分-代数方程减缩成用独立广义坐标表示的纯微分方程,然后分别利用ABAM(Adams Bash-forth Adams Moulton)方法或龙格-库塔(RKF45)方法求解。
2 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及力学建模
反恐机器人在翻越围墙的过程中,主要利用4个支撑臂将整个车身支撑起来。首先是装在前2 个支撑臂上的马达驱动使其两前臂跨过围墙,然后开启后2 个支撑臂上的驱动马达,使2 个后支撑臂将整个车身抬起来,然后通过位于车身上的履带在围墙上进行爬行,使整个车身通过围墙,机器人实物模型如图1 所示。(图片)
图1 反恐机器人实物模型 在用Adams 建模前必须对实际的反恐模型进行简化。由于Adams 在进行运动学、动力学求算时,只考虑零件的质心和质量,而对零件的外部形状不予考虑,因此在模型中精确地描述出复杂的零件外形,实际意义不大,关键是机器人的4 个支撑臂与车身的连接情况应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机器人简化模型如图2 所示,各部分质量及尺寸数据见表1。(图片)
图2 反恐机器人虚拟样机 (图片) 对机器人前后支撑臂铰链处的力和力矩进行仿真测量,结果见图3~图6。
从图 3 可以看出,0~2.25 s 前,虽然小车支撑臂未与地面接触,但由于车身和支撑臂相对电机有一定质量,则当电机转动时容易引起整个模型的震动,表现在0~2.25 s 间曲线是上下波动的。在2.25 s 左右时,前支撑臂与地面接触,使该铰链处所受的力产生大的突变,在图3 中表现为垂直上升的直线。在2.25 s 以后,前支撑臂处所受的力随时间的增加而缓慢减小,这是由于当支撑臂从接触地面开始,到将小车完全抬起来的过程中,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变小了,使得撑起小车所需的力也相对变小。(图片) 从图4 可以看出,后支撑臂在铰链处所受的力与前支撑臂情况非常相似,但是力的大小变化趋势与前支撑臂相反.(图片) 从图 5 可以看出,2.25 s 左右时,前支撑臂与地面接触,使该铰链处所受的扭矩产生大的突变,在图中表现为垂直上升的直线。2.25 s 以后,前支撑臂处所受的扭矩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减小。这是因为在测量扭矩时主要的因素是z 轴,当小车刚接触地面时,支撑臂的力作用点和测量的铰链处的距离最大。根据T = FS (F 代表铰链处所受的力,S 代表距离z 轴的距离),从图3 可以看出,F 虽然有变化,但不是很大,而S 的变化相对明显,所以呈现出的一条曲线类似于二次函数曲线。(图片) 从图6 可以看出,后支撑臂与车身铰接处测得的扭矩变化与前支撑臂类似,由于车体重心偏后,所以扭矩的数值要明显大于前支撑臂,这与图3 和图4 反映的后支撑臂受力值大于前支撑臂的情况对应。(图片) 3 支撑臂的位置优选
对两臂之间的起始距离为235mm、前臂位置不动的情况进行分析,将前后两支撑臂的力和扭矩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和表3(因为机器人是左右对称的,因此只取一边的铰链进行分析)。表中-10 代表两支撑臂间距离减小10 mm,10 代表两支撑臂间距离增加10 mm,以下所测数据均为0~8 s 之间的平均数。(图片) 综合前后臂力的大小,从表2 可以看出,点3处,也就是两臂间距离为245mm 时前后铰链处所受的力最小。(图片) 同样,综合考虑前后两支撑臂铰链处所受扭矩的大小。从表3 可以看出,点3 处,也就是两臂间距离为245 mm 时,前后支撑臂铰链处所受的扭矩最小。
因此认为当两臂间距离为245 mm 时,前后支撑臂铰链处所受的扭矩和力均最小,由此得出使电机功率输出最小的两臂间距离。
4 结论
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一种机器人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对机器人的支撑臂进行了分析和优选,得出了使马达功率最小的两臂间的距离。利用该方法可以对一般的机械结构进行动态下的可视化仿真和优化,可为相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尤波,孙晓波,等。移动机器人灵巧手的优化设计[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7,20(3):5-7.
[2] 陈旭,高峰. 集中空调通风管道清扫机器人[J]. 轻工机械,2007(8):119-122.
[3] 程军. 异构双腿行走机器人的联合仿真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07(21):4 953-4 955.
[4] 杜志江.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双足机器人运动仿真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4 454-4 456.
[5] 刘彦武. 基于adams 的并联机器人承载能力仿真[J].制造业自动化,2007(7):79-81.
[6] Caselles V, Kimmel R S. Geodesic active contou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1997, 22(1):61-79.
[7] Ambrosio L, Tortorelli V M. Approximation of functional depending on jumps by elliptic functional viaconvergence comm[J]. Pure and Appl Math, 1990, 43(8):999-1 036.
10/14/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