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滚动轴承的国家之一。从考古文物与资料看,中国最古老的具有现代滚动轴承结构雏形的轴承,出现于公元前221~207年 (秦朝)的今山西省永济县薛家崖村。公元1280年(元朝)在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上也使用了圆柱滚动支承。尽管历史上中国在滚动轴承技术领域曾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在旧中国轴承工业却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下,轴承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质快速发展时期。建国五十年来,中国轴承工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图片) 轴承(滚动轴承简称)是机械工业使用广泛、要求严格的配套件和基础件,被人们称为机械的关节。由于使用范围广泛,决定了轴承品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要 求严,决定了轴承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性。轴承制造业是一种精密的基础件制造业,它的精度以0.001毫米(mm)来衡量,而普通机械零件的制造公差一般只有0.01mm。电机的噪声和振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轴承质量;高精度机床主轴的摆差和温升,更是与轴承质量息息相关。 通讯卫星消旋装置中的轴承性能,直接影响其通讯效果;航天、航空中关键轴承发生故障,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总之,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中的主机,其精度、性能、寿命、可靠性和各项经济指标,都与轴承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轴承工业的发展还关系着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水平及机械设备的出口能力。(图片) 轴承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前,轴承制造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机械设备配套和维修需要的轴承,基本上依赖进口。当时,仅在辽宁省瓦房店和沈阳、上海及山西省长治等地有一些轴承厂、店,但能独立生产轴承四元件(内外套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的工厂没有一家。1949年,全国轴承年产量仅为13.8万套。中国建立五十年来,轴承工业飞速发展,轴承品种从少到多,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从低到高,行业规模从小到大。
轴承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奠基阶段(1949~1957年)(图片) 1949年瓦房店轴承厂恢复生产,成为中国第一家独立生产轴承的企业。抗美援朝期间,瓦房店轴承厂部分北迁哈尔滨,于1951年4 月建成哈尔滨轴承厂并投入生产。1953年上海市轴承行业形成秦福兴轴领厂、上工轴承厂、荣泰新机器厂和金兴铁工厂4个中心厂及10多个卫星厂。在原苏联援助下,全国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的洛阳轴承厂1954年3月底破土动工兴建,1957年开始试制普通轴承13.6万套。至此,我国轴承工业瓦房店、哈尔滨、洛阳、 上海四个主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为轴承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全国轴承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套大关。
(二) 体系形成阶段(1958~1977年)
(图片) 此阶段处于国家“一·五”至“五·五”五个五年计划发展时期,给轴承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五”中期,洛阳轴承厂于195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顺利建成投产;上海轴承工业开始形成一个有地方特色的轴承工业基地; 瓦房店、哈尔滨轴承厂充实完善,获得较大发展。 同时建成了部直属的洛阳轴承研究所和第十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工厂设计机构。此时期,轴承制造业为重点主机配套的新产品发展较快,已开始生产汽车万向节滚针轴承、磁电机轴承、 机床主轴轴承和精密轴承,并试制了铁路机车、轧钢机、重型机械、石油工业和航空发电机、 坦克等主机所需的部分配套轴承。
“二·五”时期,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成都、杭州、合肥、无锡、济南、烟台、上海、北京、广州、昆明、长沙等地先后建成38个轴承厂(点 ),迎来了中国轴承工业第一个发展高峰期。这些轴承厂以后都发展成为各省市的重点企业。
在“三·五”期间,即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轴承工业建设投资的重点集中在远离沿海工业发达的三线地区。在三线建设中,陆续在西南、 西北和中南地区,兴建了贵州虹山、贵阳、兰州、甘肃海林、陕西海红、宁夏西北、 青海海山和湖北襄阳等一批轴承厂,进一步改善了企业的布局。其中襄阳轴承厂,以生产汽车轴承为主,与进入七十年代,即“四·五”时期,轴承工业为满足“大打矿山之仗”的需求,第二汽车制造厂同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汽车轴承生产基地。
一批地方中、小轴承厂又纷纷建立起来,形成了中国轴承工业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在七十年代初的建厂高潮中,全国滚动轴承厂家已达600多个。此期间,短圆柱滚子轴承、球面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都有较快发展,轴承品种规格日趋齐全。到“五·五”初期,中国轴承制造业逐步建立起了瓦房店、 哈尔滨、 洛阳、襄阳轴承厂和上海轴承行业五个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以及星罗棋布的中小轴承企业。并建立了综合性的科研与工厂设计机构和一些行业内的工艺装备与测试仪器专业厂,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 科研生产和后勤保障较完善的轴承工业体系。据1977年171个主要企业统计,工业总产值达到10.1亿元(70 年不变价),轴承产量1.2亿套,职工14.7万人,拥有主要生产设备4.8万台,固定资产原值14.9亿元,全员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为6821元/人·年,均比前一发展期有较大的进步。
(三) 高质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9年)
(图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在祖国大地汹涌澎湃。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轴承行业不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实现生产力大解放,使综合技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提高,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掀起了轴承工业发展史上第三次浪潮。
“六·五”时期,轴承行业贯彻执行机械部“三上一提高”的方针,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进一步改善了生产布局,增强了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开展了与瑞典SKF、日本NTN、NSK、 美国TIMKEN等名牌轴承公司的技术交往和合作。期间还开发了密封轴承、关节轴承、直线运动轴承、组合轴承、转臂轴承、谐波传动轴承等新产品,轴承设计水平逐步接近(或部分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中瓦房店轴承厂生产的777/650型轧钢机轴承,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哈尔滨轴承厂生产的B、C级3182120-3182122 和 2268120-2268122机床主轴轴承,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洛阳轴承厂设计的B3-706和B3-707 型精密光学坐标镗床主轴轴承,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
“七·五”期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行业实行改组联合,调整产业结构,大搞技术改造,扶优治散,轴承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七·五”末的1990年按290个主要企业统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69.7亿元,产量突破5.9亿套,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4.2亿元。本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轴承出口大幅增长,与“六·五”末期比,本期轴承出口创汇增长了16倍,年平均增长76%,90年达当时历史最好水平,出口创汇高达1.82亿美元。
“八·五”后期,国家计委、 机电部下发了《关于振兴特定基础机械和基础件若干措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轴承为国家特定振兴基础件产品。 轴承行业紧抓这一良机,及时制定了《轴承行业‘九五’发展振兴纲要》,行业唱响“振兴”主旋律,使轴承工业高质快速发展。行业以需求为目标,增强了为重点主机配套能力,并配合引进设备国产化工作,研制和生产了一批替代进口产品。例如,为宝钢一期工程主体设备所需轴承国内产品配套率,品种达34%,数量达80%;行业自行开发的铁路客车轴承,解决了长期的质量关键问题,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同类产品的水平; 为泥浆泵配套的圆柱滚子轴承被评为国优金质产品奖。冶金、矿山、轧机、石油钻机和军工专用轴承产品的质量亦有明显提高。还研制出一批新工艺和专用设备和仪器,如天水轴仪厂研制的外球面轴承胶盖机、轴承零件退磁清洗机,瓦房店轴承厂制造的铁路轴承专用设备MK7675 数控双端面磨床等。
“九·五”期间,轴承行业确定以开发“三车”(汽车、铁路客车货车、工程农机车辆)、“三机”(冶金、矿山、石化机械,精密机床,电机)和“三高”(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精高效专用设备)轴承及设备为特定振兴产品,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供需矛盾突出、技术难度大、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轴承产品和专用工艺装备。由于近年来国家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行业中大中型国有企业遇 到很大困难,因而“九·五”项目的执行情况还不尽人意,特别是后两年的技术改造任务还相当艰巨。但也有部分考核指标取得较大进展,如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到2000年目标是209年,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00亿元,为考核指标的95.7%。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轴承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其主要标志是:
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轴承行业已建立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按90年不变价计算,定点企业轴承工业总产值1978年为19.3亿元,而到1997年已达127.4亿元,提高了5.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4%,是新中国轴承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如以销售总额计,二十年间提高10.7倍,年平均递增率为13.8%)。此期间由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迅猛发展,使轴承生产能力节节攀升,全行业1997年工业总产值已达200亿元,以此估算,二十年中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2%。定点企业1980年工业总产值(90 年不变价)仅为20.0亿元,而到1991年达到了80.4亿元,表明轴承行业较早提前实现了工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登上新台阶。 在“六·五”、七·五”和“八·五”三个“五年计划中,中央、省、市和地方对轴承工业的技改和基建投入74亿元 (其中“六·五”2亿元、“七·五”19亿元、“八·五”53亿元),“九·五”建议42亿元,使生产能力迅速增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轴承工业为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的配套能力有较大增强,为国防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提供了高质量的新产品;轴承出口所占份额较高,1997年全行业轴承出口额7.8亿套,创汇4.3亿美元,按产值计已占17.6%,按产量计已达43.3%,轴承市场国际化程度明显改观。
12/4/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