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印象
2009年04月22-28日,主题为“科技、艺术、新境界”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本届车展吸引了25个国家和地区1500余家参展商,17万平方米展出规模;超过60万人次的观众和72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共有918辆展车,包括316辆进口车和602辆国产车;全球首发车共13款。大众、丰田、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劳斯莱斯、保时捷和通用汽车集团等世界汽车界巨头均悉数到场。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和北汽集团等领军人物也齐聚上海。吉利、奇瑞、长城、力帆、海马、比亚迪、华晨等其他国内自主品牌更是全线出击,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04月26日,约了几个朋友去看车展。展馆内人非常多,一个个拿着相机,在展车前驻足、观看、拍照、体验、咨询,很是热闹。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工作者,出于职业习惯,除了看车之外,我还在观察什么车周围人最多?人们最喜欢什么车?据我观察三种车的人气最旺,一是漂亮的车、二是概念车、三是豪华车。
在靓车如云、人潮如织的展馆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斯顿·马丁” (ASTON MARTIN)。它们的展位是封闭的,里面简单的摆放了几辆车,但奇怪的是展台外的玻璃护栏被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个水泄不通,只看见照相机在不停的闪烁。费了好大力气,总算挤了进去,一看,傻了,车太漂亮了!低矮的车身、流畅的腰线、倒梯形的格栅、仿生的前灯,仿佛一条大鲨鱼静伏在海底,随时会呼啸而起。“阿斯顿·马丁”这个品牌,国内大多数人不太熟悉,可以肯定人们不是冲着它的品牌来的,是被它的外观吸引过来的,看来产品外观是多么的重要。
回顾汽车发展史,1908年福特推出了简单结实的T型小汽车,1925年停产前共制造了近1500万辆,之所以停产是因为福特感到了其他公司在汽车外形设计上的竞争,从而转产全新的A型车,1932年福特又推出V8型车,1936年推出“和风”型小汽车,汽车外观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时尚。时至今日,产品外观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地扩大,不仅仅涉及到美学,还包括语义学、感性工学等等。正如柳冠中教授所说,产品不仅要悦目,还有赏心,更要怡神。
在汽车设计中,外观是由工业设计师完成的,而非工程师。我想工业设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产品外观设计吧。工业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可能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创新、艺术、技术、人机、市场、心理、经济、社会等等。但什么是它的核心?目前,尤其是学界喜欢说是“创新”,创新没错,工业设计需要创新,但什么行业不需要创新呢?“创新”像氧气一样存在于各个行业之中,并非工业设计所独有,它不能算是工业设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应该是自己所独有的,而其它人所不具备的,才能称之为“核心”,人人都有的,不能称之为“核心”。“创新”对工业设计来说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有些人为什么喜欢把工业设计的核心竞争力说成是“创新设计”而非“外观设计”?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外观设计太浅,不够分量;二是没实力把真正的外观设计做到位。这是对外观设计不了解、不自信的表现,真正的外观设计,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美观,还要考虑产品的语义,与内部结构的配合,制造的材料、工艺以及成本等等,是一件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能完整到位地做好外观设计并非易事。意大利设计师乔治亚罗为华晨集团设计的几款汽车就非常成功,他们能够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汽车款式设计,制造商拿他们的图纸,就能直接进行开模,生产钣金、注塑等汽车车身零件。当然,他们的收费也不菲。但是,这样完整到位的外观设计,国内有几家设计公司能够做到?有几所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由于做不到位,就总往“创新”上扯,结果越扯越虚。还是应该还工业设计以本来面目,把外观设计做好、做透、做到位,因为这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7/2/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