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有人欢喜有人忧
对待变更的两种心态
项目很少会准确无误、一成不变地按照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因而变更控制必不可少。其实在项目监控过程中,最花费精力的一项工作就是变更控制。
随着项目进展,项目干系人会提出这样那样的变更请求,每一个做项目的人都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变更是不可避免的。
所谓变更请求,就是因扩大或缩小项目范围、调整进度、更改费用或预算,以及修改策略、过程、计划或程序等而发出的请求;所谓变更控制,就是识别、记载、批准或拒绝以及控制对于项目基准的变更。
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喜欢变更呢?因为他们是这样想的:“不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嘛,到时候再说好了。这样不就可以减少前期人、财、物的投入了嘛!我还可以不做或少做事先计划,我的技术缺陷或能力缺陷别人就发现不了。大家先打混账,到时候如果我是甲方,我要你乙方增加点什么东西,你敢小加吗?你不加,我就卡你工程款。如果我是乙方,我就给你列出一张变更清单,你不给我加点钱,我就不往下做,或制造一点系统障碍。”这类人往往乐此不疲.总以为得了便宜.其实在业内早已名声狼藉,最后必然众叛亲离。
为什么有的人又那么害怕变更呢?因为他们是这样想的:“变更导致范围无限蔓延、进度延宕、成本超支,自己的工作毫无进展、不见绩效,个人奖金全泡汤了。如果变,老板不乐意;如果不变,客户不满意。反正我是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这类人对变更恨之入骨,对变更请求咬牙切齿,结果往往对变更带来的机会也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用流程控制变更
项目变更可能来自项目内部,也可能来自项目外部,可以根据法律强加变更要求,也可以根据合同选择变更。有的人会针对工作内容、时间、费用等直接提出变更要求,有的人则喜欢转弯抹角地间接提出变更要求。因此,为了有效地审核和控制变更,就要有一套变更控制系统或流程。为了对变更进行审核,就要设立变更控制委员会。
变更控制系统(ChangeControlSystem,CCS),本质上是一套有案可稽的正式程序、制度或流程,它规定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文档的控制、改变与批准方式。
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ControlBoard,CCB)是一种由项目干系人组成的正式组织,负责审议、评价、批准、推迟或否决针对项目基准所提出的变更,并对所有相关决定和建议进行归档记录。
变更控制委员会的人员组成通常是:买卖双方的管理层、项目经理、技术专家等。 (图片) 成熟的项目管理在处理变更时都非常强调这一点——所有变更行为都应该遵循流程。建立变更流程并不难(图5—6就是最基本的变更流程),关键在于有些人不愿意建立变更流程,不相信流程的作用,总认为车到山前比有路,或者凭自己的经验到时再说无妨。我们强调,要想控制好项目,不论是甲方还是乙方,事先建立双方认可的变更流程,于项目双方均有百利而无一弊。
不管哪种变更,有经验的项目经理人都会恪守以下两条戒律:
· 只有正式提出的书面变更请求才能受理;
· 只有经过批准的变更请求才能付诸实施。
唯有如此,项目变更控制才会有序,项目变更导致的成本开销才会在控制范围内,项目群的资源冲突才会最小化,项目组合中的组织战略价值才会得到有效实现。
灵活应对工程变更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变更是指由于工程特性、自然条件、人为因素或合同双方当事人出于对工程进展的考虑等,所引起的工程实施新需求或变化。
工程项目的变更处理,国际上一般遵循FIDIC条款。FIDIC是国际咨询I程师联合会的简称,该联合会于1913年在欧洲比利时根特成立,现总部在瑞士洛桑。FIDIC在土木工程、电气与机械工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等领域的采购、招投标、合同管理、转让与分包、延期及变更处理、保险、索赔、违约处理等方面,开发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和方法,贡献卓著。当然,并非有了FIDIC,工程项目的变更争端就销声匿迹了,但至少,相较于IT界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项目、制造业的产品研发项目,工程界发生变更时可参照的客观标准相对较多,因而也相对更为有序。
FIDIC对工程变更范围的主要规定如下:
· 不可预见情况的出现;
· 外部环境的变化;
· 由业主或第三方提出的设计改变;
· 由承包人提出的施工方法和工艺要求的改变;
· 监理工程师的有利于工程进展的协调和变更指示。
FIDIC对工程变更的处理有三大原则:第一,容许变更的事宜,一般应在合同中写明;第二,变更只能在原合同规定的工程范围内变动,不能对工程性质大加改变,否则应重新订立合同;第三,只有监理工程师才有权指令工程变更。
根据FDIC的最新规定,工程量清单的内容变更,幅度在合同总价的15%之内不考虑调整间接费用,超过则要考虑。例如:一条路段原设计建造19座小桥,承包商按此规模报价,并将混凝土梁预制工场建设费按惯例开列在“承包人驻地建设”支付项中。后来发生变更,要求减去9座,由于工场已建但生产任务减半,承包人显然受损;反之,若增加9座桥,承包人自然受益。因此在具体操作时,还应由监理工程师与业主和承包人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协商后再对间接费用进行增减或不作调整。
变更控制过程中的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在IT产品开发项目、系统集成项目、IT服务管理方面应用甚多,也是这类项目或工作中管理变更的常用工具。配置管理就是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状态和变更请求,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构成的过程。
在项目管理中应用配置管理,是为了达到三个目标:第一,建立一种渐进的方法,能够始终如一地识别针对既定基准的变更,以及提出变更请求,并估计这些变更的价值与有效性;第二,通过考虑每项变更的影响,为连续验证项目和改进项目提供机会;第三,为项目管理团队提供一种机制,能够始终如一地同利害关系人沟通所有变更。
在项目整体变更控制过程中,相应的配置管理活动包括:
· 配置识别:确定与核实产品配置、标识产品与文件、管理变更, 以及保持信息公开的基础。
· 配置状态核算:捕捉、存储和评价有效地管理产品和产品信息所需的配置信息。
· 配置核实与审计:查明配置文件中确定的性能与功能要求已经达到。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IT服务支持中,是如何实施配置管理活动的。
案例研讨
IT服务支持中的配置管理
在大多数应用领域,变更控制系统是配置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在IT服务管理中,配置管理有详细明确的架构和规程。
IT配置管理的目的是:提供IT基础架构的逻辑模型;支持其他服务管理流程,特别是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的运营。IT配置管理的侧重点是:计量所有IT资产;为其他流程提供准确的信息,为事故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提供基础;验证基础架构记录,并在必要时纠正有关记录。
IT配置管理的主要活动包括:
.配置管理规划:确定配置管理策略;组建配置管理小组并任命负责人;分析现状、制订详细实施计划。
.配置识别: 范围、属性、标识符、基准线、配置结构和关系、命名规范。
.配置项控制:注册新配置项及版本;更新配置项记录;许可证管理;撤销或删除配置项时保存有关记录;保护各种配置的完整性;定期检查配置项以确保存在性和合规性,并相应更新配置管理数据库。
.配置状况报告:基准线和发布标识符;系统协同软件的最新版本;系统变更次数;基准线和发布版本的数量;配置项的使用情况;对基准线和发布版本的比较结果。
.配置验证和审核:实施配置管理数据库后;实施配置管理6个月后;重大变更前后;灾难恢复后;发现未授权的配置项后。
客户的需求为什么总是在变
大多数变更来自于客户或项目甲方。那么,如何对待这类变更,项目管理者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当系统或产品不断成熟,客户认识水平提高了,就有可能也有权力提出变更,因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搞清原因、遵循流程,就能处理好变更,进而处理好客户关系。
要搞清原因,就要学会深刻理解客户的需求,要琢磨客户为什么会提出需求变更。客户提出变更,原因可能如下:
· 项目前期需求分析的沟通不到位甚至错位;
· 客户业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 客户对于项目产品的认识水平提高了;
· 客户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政策性影响。
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变更对项目本身是有利还是不利,对客户组织的长远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然后通过变更控制委员会来确定是否要实施该项变更。特别是对于重大变更,应该遵循这一流程。在实战操作中,无论是拒绝变更还是接纳变更,项目经理不应自作主张、草率拍板。
控制范围蔓延的实用手段
众所周知,由变更引起的项目范围蔓延,对项目危害目大。这些危害表现如下:系统整体结构日渐紊乱,产品质量不断下降;系统或工程日益庞大预算超支,进度拖延;简单问题复杂化,管理难度大增;扯皮增加,项目干系人关系恶化,士气低落。
那么,如何有效控制范围蔓延呢?我们建议采用如下措施和手段:
.一开始就对项目目标、范围、约束条件和成功标准作出明确说明;
.让项目干系人理解变更的合理性、必要性及所需资源和成本,共担风险;
.准确定位范围蔓延的始作俑者,寻找成本的合理承担者;
.从配置管理角度出发,在技术上采用更为“健壮”的结构,尽早隔离可能导致变更的特性;
.尽早成立变更控制委员会;
.采用强势处置法,充分利用规则,包括需求定义报告、合同条款等加以约束;
.采用弱势处置法,有限承受,加以记载;
.采用折中处置法,学习谈判与沟通技巧,侧重在时间与成本、资源与特性上折中;
.采用另项处置法,分阶段实施,新立项目。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所碰到的一个世界顶尖企业的项目经理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所采取的错误做法,以此引以为戒,避免在我们自己的项目中重蹈覆辙。
案例研讨
一个悲剧性的BPR试点项目
我曾经涉及一个项目,该项目是CN电信南方某省公司的业务流程重整(BPR)试点项目,系统建立在EAI平台上,承担项目的是世界著名的IT公司。
为了实施该项目,公司从台湾请来了一位咨询顾问担任项目经理,这位仁兄给台湾电信做的类似项目据说没人敢恭维,但他确实不乏咨询顾问的天才,比如在描绘蓝图时口若悬河,具体表现在合同草签和设计阶段的范围定义,竟然作出如此描述: “以本项目合同的SOW为优先,以世界顶尖咨询公司MK公司去年为CN电信所做的BPR方案为范围,同时把省公司的OA、北京总部的业务流程等一并纳入系统实施。”规模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范围界定之混乱,绝无仅有。
我指出其问题时,他却很不以为然,居然说:“需求描述归需求描述,实现交付归实现交付,到时候给客户一个基本系统就行了。”
现在的客户不是傻瓜,你既然会“忽悠”别人,别人也会顺水推舟啊。项目做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客户方对他说: “记得你以前说过,MK公司的BPR方案都在我们这个项目的范围内,有劳你给我们全实现了吧!”
他哭笑不得,说:“项目应该以合同SOW为基准啊!”
客户回答:“那怎么行?我们已经把你的话向北京汇报过了,过两个月领导要来视察,要看的就是你说的那种规模。”
此时双方都已骑虎难下,于是各执一词,开始大会叫小会吵,天天唾沫横飞。双方激烈地争论、痛苦地协调、无奈地折中,项目范围却在不知不觉中日渐蔓延。
当项目一期告一段落的时候,范围整整超出原来一倍,工期延长了两倍,但客户还是很不满意,抱怨不断,彼此感情大伤。客户对项目的评价是:还不如由一个小IT公司给东部某个地级市公司做的系统。
至于那些项目成员,身心疲惫,常年不得回家,士气日益低落。换了好几茬项目经理,全公司都知道这是一个问题项目,人人避之不及。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年后的春节, 曾经共事过的技术组长打电话给我,第一句话是新年好,第二句话问我能不能救救他。我问怎么回事,他说: “还在那个项目里,但想逃亡,你有没有其他项目给口饭吃?”我说: “不至于吧,有项目做就有饭吃,你有饭吃应该知足啊。”
他说:“有项目做确实应该知足,但这个项目看不到尽头。”电话那头最后传来一句凄惨的结语:“我一辈子做下去无所谓,可我常年没法回家,我老婆昨天提出要跟我离婚了!”
当计划不如变化
计划不如变化,本来是说客观情况变化太多,但到了计划无用论者嘴里,成了一句经典的嘲弄之语。嘲笑得没错,因为有些人确实不把计划当回事,特别是有些用户总觉得如果不再加点什么功能,就对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计划毫无严肃性可言。但另一方面,我们既然是做项目的,回顾一下项目的本质就该知道,项目经理人必须作好时刻应变的心理准备。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一切都是变的,除了变化是不变的。
那么,对于“计划不如变化”,有没有对策?当然有。下面就是我的建议,也是很多资深项目经理经常采用的对策:
· 做好变更的心理准备;
· 滚动式规划;
· 从客户视角考虑项目问题;
· 把领导当客户;
· 加强沟通,减少摩擦;
· 把变更变成机会。
事实上,对于做项目的人来说,“计划不如变化”又算得了什么呢?还有比“计划不如变化”更为经典也更为考验人的一句话,那就是“变化不如讲话”。谁讲话?领导。领导一发话,项目经理还有什么招数?所以有人觉得在中国做项目,是无规可循的。
其实,大可不必那么悲观。既然客户的认识是会提高的,既然领导是人不是神,因此,无论客户还是领导提出变更,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做项目的人要有好的心态。
应对变更,滚动式的、渐进改善的规划不失为一种方法。当然,还需要辅以沟通,避免误解,并晓之以利害,甚至动之以情,这样达成共识就相对容易一些。而更为高瞻远瞩的做法是,把领导当客户,从客户视角看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把变更变成机会。我在上海的一个市政工程项目中,就碰到这样的事情:当领导发话要求工程进度提前时,承包商不理解,因为不可能提前,于是认为是外行瞎指挥,先抵触后骂娘。后来,各路承包商从市场角度来看问题,发现领导与自己有许多利益一致的地方,自然找到了工期提前的方法,结果皆大欢喜,领导政绩斐然,承包商也拿到了更多订单。
6/22/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