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创新方法选择的路径及发展趋势
王水莲 李宝山
笛卡尔曾说过:“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创新活动是一项具有风险性的经济活动,仅仅靠增加科研投入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提高创新的产出,要提高创新的产出一定要遵循创新方法选择的基本规律,研究创新方法选择的基本路径。选对创新方法,才能够突破创新效率的瓶颈,增强企业创新的能力,使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创新方法选择的基本理论
现在95%的技术创新问题依靠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于怎么去应用已有的知识,有效地选择创新方法。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选择什么样的创新方法首先要明了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 )知 识 经济时代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
传统生产要素具有资源稀缺性、排他性,因此一般都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首要生产要素,原有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中的假设条件“技术水平不变”发生了变化川。由于知识的作用,技术水平必然会发生变化。正是由于失去了这个假设条件,边际收益就不再遵循原有的递减的模式,而是发展成为递增的模式。边际收益递增的实质是一种从领先到进一步领先的趋势,也就是说生产的产品越多,获得的优势也就越大。换言之,在高科技社会中,正反馈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显著。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从4个方面对边际收益产生影响。
1.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可变生产要素。与传统的生产要素不同,知识具有非消耗性、非稀缺性、共享性、无限增殖性、非完整性、边际生产力等特点。知识的独特性决定了边际收益递增的结果,特别是知识的前后相继性,保证了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永无休止性。投入生产的知识必定受到时空限制,是不完整的,之后投入的知识很好地增加了原有知识的完整性,从而使得投入生产中的知识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性质。
2.知识商品具有“锁定”效应。对于知识含量较高的产品,无论是虚拟产品还是智能产品,都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由于消费这些产品前需要较多时间进行学习,有着较高的转移成本,从而使用户被锁定。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微软公司的用户一旦使用了该公司的产品,就像吸毒上瘾一样,对其具有越来越大的依赖性。这是由于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
3.知识具备创新效应。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以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对其他要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经济系统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使得静态均衡从较低的层面升迁到较高的层面,从而导致更高层次上的边际递增。
4.知识商品具有网络性。以知识为基础的商品(如计算机、软件、通讯器材等)具有很大的网络效应,即一个人的需求也取决于其他人的需求。这不是因为攀比,而是因为消费品的互补性。存在互补性的商品的边际收益递增非常明显。
知识经济的特点使得边际收益递增成为可能。从动态的观点来看,知识经济时代的边际收益递增曲线是不规则的。从短期、静态的观点看,如果知识的投入量不变,增加其他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则又会回到传统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上来。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的边际收益递增趋势呈现的是长期的、总体的递增和局部的、短期的递减的一个交替上升的过程。
(二)创新边际效率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然而,与高投入相对应的研发产出却并不如人意。我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技术的对外依赖度已超过了50%,使得经济发展成本巨大。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终极目的,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大小是企业选择是否创新、采取哪种方式创新的惟一标准。创新效率简单讲就是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取得符合市场需求的尽可能多的创新效益。
根据价值理论,可将企业的创新效率表述如下:
E创新=V创新/T创新
创新的效率取决于创新的效益与实现创新所花费时间的比值。而创新效益等于创新产出减去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最终由市场来评判,由用户来决定。边际值是管理经济学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标准,创新的边际效益体现为:
ME创新=ΔV创新/ΔT创新
式中,ME创新为边际创新效率;ΔV创新为创新效益的增量,ΔT创新为创新时间的增量。边际创新效率表明,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进行资源配置时,要重视每一个时间单位所引起的创新效益的变化问题。
企业从创新中获得收益的潜在能力依赖于时间。企业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创新效益,但只有当创新完成并投入商业化生产后才能获取收益。逐步使新产品获得最大的潜在收益通常需要时间。企业创新投入的多少取决于企业想在多长时间内推出创新产品。通常创新投入越高,推出创新产品就趁决,潜在的收益就越大。当离推出日期越来越近时,企业通常会加大创新投入费用。因此,企业必须权衡潜在效益的增加与创新投入的增加并选择使两者差距最大的日期推出创新产品。如果一个市场模仿者推出了一种竞争产品,那他就有可能开始将本应属于创新者的利润据为己有,使得创新者的效益大大减少。
二、创新方法选择的基本路线
企业创新实际上是对创新中的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平衡,以平衡企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发展。创新方法的选择也要从解决企业技术发展和市场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出发,走技术与市场双轨并举之路。当前中国各个行业市场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影响了企业长远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的积累。但只顾技术的创造和积累,容易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牺牲品”。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市场,技术的发明创造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市场创新是实现技术产品价值的过程。技术和市场犹如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必须双轨并举。
(一)技术与市场双轨并举
创新过程面临两种不确定性,一是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从本质上可以将创新分为技术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两类。一般而言,由技术推动的创新,其技术风险性较低而市场风险性较高;而由市场拉动的技术创新,其市场风险性较低而技术风险性较高。对企业来说,往往面临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权衡抉择。根据技术与市场双轨并举的思路,我们可以将创新分为4种类型。市场机遇明显、技术水平为改进型的创新属于类型A;市场机遇明显、技术水平为换代型的创新属于类型B;存在潜在的市场机遇、技术水平为改进型的创新为类型C;存在潜在的市场机遇、技术水平为换代型的创新属于类型D。
1.类型A。这类创新通常只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或对同系列产品品种的增加,以扩大现有市场。这种创新的市场和技术风险都小,但效益也低。企业产品管理的重点在于在特定的市场中形成与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在细分的目标市场中,满足客户的需要。
2.类型B 。这种创新的市场风险较低,技术风险较大,但效益也较高。产品管理的关键是确定技术在现有市场或成熟市场中所具有的成本或质量优势,并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和保持这一优势。
3.类型C。这种创新通过对原有技术的改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市场风险较大,但效益也较高。新产品可以进一步满足现有市场顾客的需求,也可以开拓新的市场需求,是一种“创造”市场的策略,而非“分享”市场。
4.类型D。这种创新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技术上和市场上风险都较大,但如果成功,收益很高。由于开发出的产品处于非竞争性领域,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垄断性,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产品的性能、特色、服务以及企业形象的塑造。
创新是一项紧密围绕市场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创新并不属于创新。我国的科研成果很多,但创新的产业化水平低,就是因为科研中不注重市场。
(二)适销技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首先对供给和需求的沟通、连接、一体化进行分析,即解决“市场化”问题;进而通过供给、需求的变化,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均衡点,即解决“适销化”问题。从市场化到适销化就是在管理决策中寻求达到均衡点的最短途径和最佳方式,这对提高产销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是技术适销水平?简而言之就是按市场机制要求,实现供需双方利益相对均衡的性能价格比,也可以称为“用户满意,企业赚钱”的技术水平。
技术从“高新化”到“市场化”到“适销化”的转变,从“开发技术”到“经营技术”的转变,是管理决策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标志,正如张瑞敏所说的,“最好不一定合适,合适才是最好”。其理性思路是:企业利润=销售收入一生产(技术开发)成本。技术水平提高后,销售收入随之提高,但如售价超过社会购买力,技术水平虽高,由于消费者买不起,会造成销售收入下降。另外,销售收入受市场占有率与产品更新率两个因素的影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市场占有率会上升,但超过一定界限,产品技术质量非常好,老不损坏,就会使更新率下降,从而使销售收入下降。也就是说,企业在确定产品技术水平时,不能单纯追求技术的高、精、尖,高技术没有国界,但是有国情。因此,必须与市场增值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
三、创新方法选择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 ,传统的创新方法有很多种,如测绘、仿制、凭经验设计、反求工程、水平思考法、头脑风暴法、创造力模板法等。但是总的来讲,它们共同的问题是效率比较低。以试错法为例,统计表明在300个创业计划中仅有1个能够真正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TRIZ理论体系作为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是一个来源于知识提炼和重组的理论,可以说是“基于知识的创新方法论”,其集成的思路为企业搭建起了创新管理平台。TRIZ的实质是一种集成,一种方法的平台。
(一)TRIZ理论体系
TRIZ是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是俄文Teorijz RezhenijaIz obretatel'skich Zadach的缩写。前苏联杰出的发明家阿奇舒勒在分析专利的过程中,发现专利中有很多原理都重复再现。经过长期的搜集、研究、整理、归纳、提炼,阿奇舒勒建立了一套理论方法体系,即TRIZ理论。
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它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问题,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觉观察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还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帮助我们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TRIZ的主要方法和工具有。
1.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针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 物场分析法,它可以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根本矛盾所在。
2.技术系统进化法则。TRIZ理论的技术系统进化论认为,技术系统的进化并非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的进化模式。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规律,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提炼出8个基本进化法则。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3.工程矛盾解决原理。不同的发明创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TRIZ理论将这些共同的规律归纳成40个发明原理与11个分离原理,针对具体的问题,可以应用这些创新原理寻求具体解决方案。
4.发明问题标准解法。针对具体问题中物场模型的不同特征,分别对应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
5.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ARIZ是发明问题解决过程中遵照的理论方法和步骤,是为复杂问题提供简单化解决方法的思维框架。它是一个对初始问题进行一系列变形及再定义等非计算性的逻辑过程,实现对问题的逐步深入分析、转化和解决。
TRIZ理论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目前已逐步向其他领域渗透和扩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由原来擅长的工程技术领域分别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发展。
(二)创新平台
创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创新方法的选择需要用思维框架的思想来指导解决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平台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共享机制。
1993年,Meryer和Uterback提出产品平台概念,认为产品平台是一组产品共享的设计与零部件集合Roberson和Urich认为产品平台是一个产品系列共享的资源集合。从这一意义上说,TRIZ是一个供企业创新共享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集合,也是一个平台。但仅仅由TRIZ构成的平台还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创新,它只是企业创新平台的一部分。
企业创新平台是一个系统概念,是为集成创新要素提供支撑和运行基础的软硬件环境,是进行创新实践的载体;创新平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创新平台是一个自组织的概念,它促进了创新各资源要素的自组织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从创新平台定义中可以看出,其核心是“集成”。创新平台中的集成是一种创新性的融合过程,通过各要素之间自组织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的有机体。
从企业内部的角度考虑,创新平台使得各创新要素之间的联系不再是线形的接口连接,而是通过创新平台实现创新的相互联系,从而产生各功能单元的同步运作与实现创新的功能涌现。可以将功能涌现理解为预定功能的非线性的大量出现(Ea+Ea+Ea=EaK)和功能创新(Ea+Eb+Ec=Ed)。一方面是在响应速度和敏捷程度等方面呈现出的功能涌现,这是因为通过创新平台可以从本质上将牛鞭效应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使得响应速度呈现功能涌现;另一方面借助于创新平台,任意创新要素之间可能产生新的功能。
在创新平台的架构过程中,一方面要完成创新平台在企业内部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集成过程;另一方面,要完成创新平台和外部资源的连接与整合。创新平台对外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服务模块的接口。将创新的触角延伸到企业外部,从外部获取创新的资源为企业所用,弥补企业本身创新资源要素匮乏的缺陷。 5/28/2009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