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运用CAI工具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 |
高常青 马士军 李长春 | |
为节省流量,手机版未显示文章中的图片,请点击此处浏览网页版 | |
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是各国各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制约创新设计的瓶颈因素,系统地研究了TRIZ理论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1 技术创新的需求及其制约因素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仅靠扩大生产规模,利用优化技术完善现有产品已不能保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利用有限的资源,快速实现产品的创新设计,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的关键。
我们从现实中审视国人的创造力,现状令人担优。据统计,我国发电设备、机床和汽车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却没有一家装备制造企业能跻身世界500强;我国汽车年产量已达300万辆,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极少;2001年我国信息业(不含半导体)产值达255亿美元,仅次于美、日,但仍然是无“芯”产业;我国光电子制造设备的100%、IC制造装备的85%、高档数控机床的70%都需进口。另外,从发明专利的数量上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1995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是美国或日本的1/30,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然而,产品的创新设计的实现并不容易,通常受到以下4个方面的制约。
1)有限的知识领域。知识与技术是创新设计的依托,其可以将概念转化为产品,并解决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冲突。每个工程人员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且产品创新常涉及大量该产品领域外的知识,难以充分利用产品领域内外的相关知识,成为产品创新设计的首要瓶颈。
2)“心理惯性”。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必然的将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每发生一次就会得到加强,最终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设计人员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极易限制创新性思维的产生。
3)设计方法。产品创新设计的成功,与设计方法密不可分。良好的方法可以更好的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会抑制产品创新的实现。能否把握技术创新系统的整体性,以动态的观点分析各种相关因素,成为创新设计方法有效性的关键。
4)技术风险。由于创新产品从某种程度上必然存在不可控性,并缺乏实践等因素,创新产品的实施有一定的技术风险。该因素使得企业对产品创新极其谨慎,甚至回避产品创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有效的产品技术预测理论作指导。
2 TRIZ理论
TRIZ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其英文翻译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IPS)”。TRIZ的创立者G.S.Altshuller从开始就坚信发明问题的基本原理是客观存在的。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能动的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TRIZ正是这些规律的综合。运用这一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TRIZ理论认为,发明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冲突,未克服冲突的设计不是创新设计。TRIZ理论中的冲突主要有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两种形式。TRIZ解决冲突的方式与传统的“折中法”不同,在选择冲突参数A与B时,既要使参数A所影响的质量提高,又要使参数B所影响的质量提高或无影响,即要解决冲突。两种解决方法的区别如图1所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 |
电脑版 | 客户端 | 关于我们 |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