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十五”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组组长,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杂志主编。
信息化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十四大到十五大提出推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在这样推进的历程中,我们为什么要从推进带动走到融合,企业如何践行两化融合的策略呢?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由若干指标来衡量、由若干体系来表征。一种是按照农业和非农业的比重,这实际上是大部分国家从农业走向工业的标志。第二种是按国民经济生产的比重来衡量,第三种是按工业领域最重要的领域制造业的领域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第四个是从工业化的阶段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
衡量工业化、信息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工业化从机械化走向了规模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乃至走到了智能化的生产,这应该也是当今工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
现代的工业化发展,首先要有引人注目的表征国家工业力量的工业产品,像现在的飞机,以及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实际上是现代高技术集成的工业产品,在这些工业产品的后面,有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在支撑着工业产品的发展。如果说工业产品是工业体系冰山上露出海面的一角的话,那么在这个海面下面巨大的冰基就是我们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一个国家工业的强大预示着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深厚与强大,所以这个工业体系就像这个冰基所蕴含的巨大的浮力,冰山越要显赫,冰基越要博大雄厚,工业能力才越强。所以,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决定了其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
在支持这个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的过程中,装备是工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是要靠一系列工业装备来完成的,它是国家工业化的关键,是国民经济持续的基础,是国家工业的发动机。
十七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两化融合的道路,所谓的新型工业化就是我们在工业体系中,不断地创新出新产品,不断地要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新体系,不断地要建设我们工业的新能力。对于传统的工业硬装备要进行改造,要发展适合现代工业的以信息、软件为主的软装备,要构建新型的工业装备、新型的工业化生产线、流水线,打造新型的工业体系,进而来锤炼我们的工业素质和提高工业的能力。两化融合的本质也就是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融入来锤炼我们国家的新型工业素质,从而达到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
软装备是现代工业的灵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指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工业领域的相关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了工业技术、工业装备、工业环节、工业产品,使之能够形成支撑工业能力的新型工业装备,提升工业的素质和工业能力的一个过程。
只有硬装备和软装备融合起来形成新型工业的装备,才是我们工业体系融合以后具体的载体和体现。硬装备就是有多少的生产线等等,软装备就是企业里有多少管理系统、流通系统,它是为现代工业提供软能力的灵魂,也是新型工业化装备的大脑。
同时,融合的过程就是工业装备构建和融合的过程。有的企业津津乐道:我又有一项新的技术应用到工业中去了,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应用,这种应用可以形成一个单项的工业技术,也可以形成单项工业的组件,但是要真正构建起新型工业能力,必须通过集成、协同和能力建设,形成企业的创新设计平台、现代管理平台、快速相应的制造平台和综合集成的平台。形成了这样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才支持我们现代工业的发展。
所以,两化融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要素相关的集成和渗透,逐渐形成软硬一体化的工业装备,目标是提高工业能力和锤炼工业素质。
管理生产线系统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融合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也是工业化的主体。企业利用工业技术、工业装备和工业产品,企业的设备制造的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核心能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各方面、各环节的集成,与融合业务所形式的软装备、硬装备,也就是我们讲的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的生产线,它是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持续不断的建设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企业不断建设能力的改进过程。
在企业,我们实际是以业务需求为主线,以集成的框架软件为基础,设计、制造、管理等软件工具和标准、规范信息知识与业务、流程密切地融合和集成,形成企业支持设计的系统、支持生产的系统,支持管理、流通的系统。它实际上是用一种软装备的载体和系统来支持,它实际上就是企业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企业的管理系统也恰恰是由知识、流程等这些眼睛看不见但却是生产智力产品的生产线组成,是企业知识处理和加工的生产线。企业具备了这样的生产线,才具备了管控整个生产能力的生产线,所以它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
这样的软装备是企业的核心,它要构建一个以信息化为主体的生产线,它包括了核心软件,也包括了业务流。本质上,一个制造型的企业是靠过程来推动的,有设计过程、制造过程、管理过程。只有对这些过程、流程进行必要的梳理,按照工业化的流程来梳理,按照流程对于这个信息进行控制,我们才能按照企业通过信息控制来生产知识产品,最后达成制造生产线这样全部的进程。所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装备,不仅仅是软件,企业需要将软件通过构建把知识集成起来,形成业务的生产线。
设计生产线是一个企业进行产品设计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设计进程来讲,CAD、CAE、数字样机、机电分析等软件已经具备,因此企业首先要有一个PDM,有了这样的框架就相当于有了一个主板,再把单个工业软件安装在主板上,按照流程、业务架构,然后形成企业的系统,形成状态的控制和工程的管理,形成协同系统的管理,然后来支持产品。
同样,生产制造就更直观了,企业要把从工艺到生产计划、到车间管理、到质量控制,才能达到协同生产的要求。管理同样也是这样,企业需要把各种管理要素、人力资源、生产管理、供应管理等业务和管理软件的框架ERP来进行集成、整合,构成企业的全面管理系统,构成企业的决策管理支持,所以管理信息化更多地是一个建设过程,梳理管理业务和管理流程的业务,不仅仅是ERP软件简单地应用。
融合、协同是构建数字化生产线的过程。所以,信息化建设要从过去单项技术的应用、单个软件的应用,真正走到全面的融合,真正走到集成,真正走到协同。
在构建这样的生产线和软装备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数字化生产线的工程目标。企业往往只是设定一个技术目标,认为只要买一个软件、建一个网络、构建一个系统就可以,但实际上我们的工程目标是依据业务的目标,对于业务流程进行流程再造和梳理,然后把工业软件融合进去,才能真正形成企业的工程目标。
只有在业务流程熟悉和清楚的情况下,才能构建出好的流程。企业信息化本质上也是对传统企业流程进行改造和提升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必须要考虑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业务提升。我们要围绕这个建设过程,要配置恰当、合用的工业软件,要针对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的基础上,按照工程目标的要求,配置各种工业软件和要素。不能说软件供应商卖什么企业就要什么,企业要根据业务流程的需要自主选择购买。
所以讲,全面的融合、集成、协同是构建企业核心的关键,我们要通过流程的梳理、工业软件的配置、集成框架软件,把这些流程和工业软件集成在一起,把信息和知识集成在一起,来构建企业新型的工业装备、新型的生产线。
10/28/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