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地质录井设备管理浅探
中原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处 佘明军
为节省流量,手机版未显示文章中的图片,请点击此处浏览网页版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对设备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强烈,“设备是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这一 观点正成为各单位的共识,各设备使用单位纷纷围绕着如何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进一步挖掘设备在经营活动中的潜力,提高设备管理的有效性,使设备管理效益最大化等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地质录井设备作为与其它设备对比,在存在共性的同时,还存在着自身的一些特点,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
管理现状 不容乐观
设备分布范围广,制度存在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由于地质录井设备的施工现场与钻井现场之间密切联系,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各地质录井施工队伍外闯市场的力度加大,一个单位的地质录井设备就可能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内陆平原,西北戈壁,甚至其它多个国家。这样以来,由于设备施工现场距离基地路途遥远,就会给设备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单位内部的相关设备管理制度就要依靠设备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来自觉执行,至于执行情况的好坏,单位设备主管部门不便于现场落实,因此,就难以避免地会出现某些设备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不利于设备主管部分掌握设备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开发与扩大,造成本来就很分散的综合录井设备在地理位置上更加分散,给正常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由于距离的分散,导致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难以及时到位,故障的跟踪与排除也不能及时处理,为了解决现场问题,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仍然难以保证及时处理。

(图片)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地质录井设备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设备管理工作对于快速发展的生产形势已难以适应,为了更好的
发挥地质录井设备的作用,需要对目前的管理模式加以改进。本文分析了录井设备的管理现状,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录井设备管理的新措施。

地质录井仪器种类繁多,规范化管理难度大。目前,地质录井设备除传统的综合录井仪、P-K录井仪、地化录井仪等仪器外,又增加了轻烃分析仪、钻时录井仪等种类,各种地质录井仪的种类多达近十种,而每种仪器的工作环境、使用标准、操作规范又各有特点,这就为地质录井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设备老化的局面严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多年来综合录井设备在投入方面存在着“欠账”的情况,部分设备可能已进入面临淘汰的报废周期,但是由于设备的更新力度难以满足目前生产的需要,因此这部分设备仍然处于继续使用状态。老化设备的继续运转,就给设备管理中的维修保养环节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
设备操作管理人才紧缺。通过对目前地质录井设备管理水平的调查,发现设备操作与管理人才队伍紧缺是又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操作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国内外的石油公司在石油的勘探开发领域投资幅度明显加大,新的油井迅速增多,使得各地质录井公司的市场迅速发展。为了抓住这个发展的大好机遇,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录井公司纷纷加大设备投入,引进技术先进的录井设备,这就相应的对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技术含量设备数量的投入使用,现有的操作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后才能适应要求,往往会出现具有高技能的操作人员十分紧缺的局面。
设备维修服务及管理人员紧缺。由于设备总量的急剧增加,目前的设备技术服务及管理人员数量已难以满足要求。为了适合工作岗位的要求,设备维修技术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该队伍的培养方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各单位在人员培训、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仍难以满足目前的人才需求。

(图片)

综合录井仪内部全景

模式创新 势在必行
针对目前录井设备管理过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充分发挥录井设备创造经济效益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设备管理工作:
基于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努力转变设备管理观念。一是在设备管理观念上由重技术性向重经济技术性转变。要提高单位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不仅要关心设备的投入,更要重视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回报,以效益指导生产;二是在设备配置上由保障型向需求型转变,以满足需要为前提,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益,保证正常生产;三是在运作机制上由粗放管理型向精细效益型转变。狠抓设备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信息网络,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工作的各项考核制度;四是在设备使用上由急功近利型向长效回报型转变。对设备进行终身管理,处理维修与使用关系、投入与产出关系,实现设备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五是在设备管理上由滞后型向超前型转变。坚持和完善设备岗位责任制、日常维护保养制和巡回检查制等,对设备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存在问题做到超前整改,防患于未然。
探讨设备管理新模式、提高利用率。针对企业拥有的设备既有专用性,又有通用性的特点,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挖掘设备管理的潜力,应该积极探讨设备管理的新模式。比如探索对地质录井设备进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在使用过程中采用租赁制的方式,由使用单位向设备管理单位租赁。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设备进行调剂,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便于设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的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利用率。同时,由于把设备使用费用与经营效益挂钩,可以加强设备现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运行状况,进而有效地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由于实行了租赁制,设备管理单位将会严格执行设备回场检查制度。对各种设备在回场时,由专职人员对其性能、基本资料、技术档案、工具及备件进行验收,发现问题由操作者负责整改,否则将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将会便于掌握设备的性能状态,进行动态管理,使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有效地得到落实,降低设备故障率。
重视设备投产前的管理。在编制设备及配件购置计划时,牢固树立经济效益优先,兼顾安全、可靠、实用的原则,认真算好经济账,进行对比分析,减少设备的初期投资,降低成本。新设备到货后,严格按照交接验收有关程序进行。
严格设备的使用与操作管理。为避免设备不必要维修,减少停机时间,要求所有设备使用前,都要做认真的检查、保养和调试,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单机设备的操作规程,设备使用与操作严格执行 “定人、定机、定岗位、定制度”,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

(图片)

录井出心

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加大外部施工队伍录井仪器的管理力度。外部项目组要负责仪器的日常使用与维护,以及基础资料的填写并向设备主管部门定期汇报、仪器故障及时向设备维修部门通报,并落实维修效果。设备主管部门组织对设备综合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量化考核。检查结果与使用单位的绩效工资挂钩,实行“重罚重奖”,并及时兑现。通过这种不间断地、随机性的检查,可以有效地消除以前为迎接上级部门检查而突击填写设备基础资料的不良现象。
设备维修工作进一步规范。针对目前设备老化,维修任务加大的局面,要加强设备维修工作的管理,制定大量切实可行的制度。对本单位有能力维修的各种仪器的传感器、接口板等要做到有本单位维修人员自行维修。对于依靠自身技术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设备升级、改造等问题,实行招投标制度,对服务单位资质进行认证,优选技术服务单位,由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质量监督部门跟踪全过程,保证质量。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及时跟踪,分析设备的故障原因及易损部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到设备维修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不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行。对维修工作要做化分为三个方案分别进行:预防维修:比如针对综合录井仪的色谱分析系统,由于受到维修环境条件的限制,设备投入运行前,在后勤基地就要组织设备维修人员进行必要的维修保养,以防止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事后维修: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件,尤其是对于综合录井仪的传感器、接口电路板等应准备好必要的备件,一旦出现故障便于立即更换,达到维持设备正常运行的目的。对于发生故障的部件可以转交给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维修。计划维修:对于整套设备,编制易于操作的维修计划,按照计划定期对设备的性能进行维护保养,使之处于良好的状态。
设备管理工作纳入HSE运行体系。结合HSE体系,把设备管理工作纳入该体系,可以确保设备从购买论证、正常使用、维修到报废终生运行均处于体系文件的控制之下,有利于设备资料的查阅与保存。在重视外部审核的同时,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认识设备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把设备管理与安全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确保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重视信息化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录井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备的运行状态可以实现网上快速互联互通,很好地消除空间距离的增大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设备管理由静态转换为动态管理,设备管理人员可以快速查询掌握设备的动态,为设备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设备信息。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延伸,使设备运行现场与后勤基地维修人员之间可以进行便捷地进行数据传送,因此为设备故障的网上诊断提供了通道。由此可以开发出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在不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对运行的设备技术状态进行在线监控。一旦出现故障,设备维修人员根据现场传回的数据可以迅速判断故障原因,确定解决措施,直到现场操作人员排除故障,大大提高设备维修效率。
设备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录井设备的自身特点又决定了录井设备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提高设备管理效率,还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探讨。 7/16/2008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