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合作伙伴签订项目合作意向书,对于企业来说,就好像在结婚证书上签字一样的重要。所以,在签字之前,一定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看看是否有明确的答案。如此,才能够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一问:企业的需求对方可以实现多少?
需求,是信息化项目的源头。但是,据我调查,有不少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合同签订之前,都没有进行过详细的需求调研。一般企业对于信息化项目选型的做法是,先由各个部门提出一些大致的需求,然后,项目负责人就拿着这些需求去跟合作伙伴讨价还价。结果呢,这些需求好像合作伙伴都很容易的可以满足。可是,企业用户真到系统上线时,才发现很多需求无法满足。这就是我们前期工作没有做到位,特别是在合同签订之前,企业自己没有做一次深入的需求调研。企业用户认为,反正项目开始后,合作伙伴还会为他们进行一次深入细致地需求调研,所以,现在没有必要进行需求调研工作。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我们在项目合同签订之前,对于其各个部门的大致的需求调研,只能收集到一些共性问题,而这些共性问题一般软件都能够解决;但是,对于各个部门的个性需求,若只是泛泛而谈,则根本无法收集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而恰恰是这些比较个性的需求,直接影响了以后项目实施的效果与周期。
所以,我们在签订合同之前,就有必要在内部先进性一次比较深入的需求调研。然后,把这些需求进行一一的排序。然后把这些需求扔给合作伙伴,看看这些需求他们能否一一实现,那些不能实现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呢,还是无关痛痒的。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是因为签订合同是对供应商的最后一道坎,我们要把好这最后一道门槛。只有让供应商对于这些企业的需求能否实现,做出如实的回答,我们才能判断供应商是否真的是我们称职的合作伙伴。其是否有能力成为我们信息化项目的合作方。
二是因为任何项目,企业的需求不可避免的,不能一一满足,总会有一些需求,可能是出于太过于个性化,而无法通过套装软件来实现。但是,作为项目管理员,要清楚哪些需求无法实现,需要通过二次开发来解决。从项目的实施成本考虑,作为项目负责人,就要考虑如何跟对方讨价还价,争取把这些需要二次开发的需求,把开发的成本降到最少,甚至争取免费开发的机会。因为在合同没有签字之前,我们是老大。而到合同签订之后,就要我们去求他们了。
二问:对方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我发现,现在的信息化管理项目跟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样。现在的信息化项目,行业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像信息化管理项目刚起步的时候,什么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等信息化管理项目,其行业的区分都不是很大。一个邮件系统或者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制造业可以用,在服务业也可以用。可以说是,一套系统通行天下。
但是,现在不行了。针对不同的行业,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典型的,就如同现在最流行的ERP软件来说。ERP软件提供商出于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与项目实施成本的考虑,已经对ERP软件进行了行业化改造。如针对服装行业有专门的服装行业ERP解决方案,针对食品、电力、五金工具等都有了各自的解决方案。不仅制造业如此,在其他行业也都有类似的体现。如电力行业、银行行业、商品批发零售行业等等,都有了符合自己特色的ERP系统。
这说明,行业的特性已经在信息化管理中慢慢体现出来。原先想通过一个解决方案,拿下企业市场的想法,已经过时了。现在一个方案解决一个行业也是不切实际的,而是要对行业进行具体的细分。毕竟,不同的行业、甚至不同的子行业,还是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的。
但是,我发现还是有供应商在占这方面的空子。如我遇到过不少的软件公司,他们时不时的以以前有多少成功案例,来推广他们的产品。而实际上呢,他们以前的成功案例跟他们现在所推广的行业,八竿子打不倒一起。如我遇到过一家软件公司,其ERP产品主要用户商品流通领域,但是,其可能想在制造业发展吧。在我们公司推广他们的ERP产品时,就拿他们在商品流通领域的成功案例来说事。马上被我踢出局了。我们公司就算再不济,也不会找一家没有制造行业成功案例的企业,作为我们信息化项目的合作伙伴。
所以,我们在签合同之前,先要问问自己,对方是否有成功的案例,特别是本行业的成功经验。虽然过去不一定代表什么,但是,过去的辉煌历史至少可以给我们一种信心。
三问:对方的软肋在哪里?
其实,跟供应商签合同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我们只有知道对方的软肋,我们才可以在签定合同的时候,跟对方讨价还价, 为我们公司争取比较好的利益。
一般来说,想要知道对方的软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他们的竞争对手去了解他们彼此的不足之处。我想大家买过家电的人一定有类似的经历。我现在去某个牌子的柜台看某个型号的电视机时,你只要故意装作不小心的说刚才看了其他某个品牌的电视机,那销售员马上会说出那个品牌有哪些不足之处,自己产品有什么优点。虽然,这中点可能存在一些中伤,但是,我个人觉得,八九不离十,大部分是真实的。故,我们在挑选供应商时,也可以采取这种策略。知道这个供应商的不足之处,我们在签合同的时候,就有了讨价还价的依据。
知道对方的软肋,我们不仅可以在签定合同的时候,掌握主动权,还可以尽早的避免一些项目风险。如我一次在签一个ERP项目合作合同时,发现对方技术能力比较强,只是顾问的流动性太快了,以至于他们有的客户,一个项目换三到四个顾问。虽然他们强调对于顾问执行了标准化培训,及对于ERP项目采取的是标准化实施,顾问的更换对于项目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我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我在签合同时,给对方三个选择,一是对方派遣到我公司的实施顾问必须是顾问经理级别以上的;二是要么你书面保证在我们公司项目实施期间,不得更换顾问,除非经过我们的同意;三是放弃跟我们的合作。最后,对方采取了第一种选择,由对方的实施顾问经理全权负责我们的ERP项目。虽然我不能拍胸脯说,ERP顾问的更换跟ERP项目的失败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企业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负责人,可以忍受实施顾问的不断更换。
所以,掌握对方的软肋,我们不是要以此作为威胁,更多的是,我们要知道这些软肋对于我们项目,可能会造成哪些风险,我们可以早作预防。而不会等到最后,不可挽回时再来后悔。
四问:能否实现长期的合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化项目,不是一个短期的项目,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信息化管理项目。这也是一个自主开发系统与直接外购系统的一个重大的区别。若是企业自主开发管理系统,只要存在相关的书面文档,只要企业技术人员的稳定,则企业无论什么时候想开发一个功能,都是可以的。
但是,若我们购买的是一个成品软件,那系统的开发主动权就掌握在软件公司那边。而我们后续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或者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可能存在变更的需求。若合作伙伴我们项目实施完成后就消失了,那我们后续的变更需求要让谁去完成呢?
所以,我们寻找合作伙伴时,不仅要考虑其对方的过去,还要学会火眼金睛,看看对方的未来,看能否长期合作。
一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实力,看其能否长期发展。如对方有否固定点经营场所,对方的发展历史,等等。都可以大致的判断出,该公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呢;还是有长远发展的规划。
二是要看其对于项目质量的重视程度。若对方有长远发展的规划的话,则对于项目的质量肯定把关把的非常严,而不会一味的打价格战。价格高,虽然不能保证质量好,但是,若要项目质量好,往往价格不会太低。所以,有时候要实现跟对方长期合作,也不能光看价格,而不看质量。
我们在签合同之前,若对以上这四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这说明我们签合同之前的前期准备工作,还是做的可以的。现在可以拿起你的笔,签下你的大名了。我相信,这份合同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7/8/2008
|